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
全国模范教师
徐艳玲
对教师来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也是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的突出表征。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的一个朴素理念是:“把学生当孩子养,把孩子当学生培养”,其实就是强调为师之道,师德为本;教学之道,师爱为本。师爱是教师不仅眼里有光,而且内心发光,进而以一个心灵烛照另一个心灵。所以,我感觉,在山东大学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有的学生叫我“娘亲”,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比获得什么名分对我来说都重要得多、珍惜得多。我迄今为止出版的专著有10多部,发表的论文也有300多篇,但要问我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精心指导的学生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为了培育这样的“作品”,我的体会是“三个坚持”。
坚持“双导师制”——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即教师不仅充当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也充当学生精神世界的火把和向导。在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会把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境界的提升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生活中,我会以微信、电话、聚餐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同学生进行谈心,引导其品性发展,疏导其心理困惑,帮助其解决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等难题。我体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改变认知方式: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我引导他们把当下流行的话语“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倒过来说:“尽管现实很骨感,但理想依旧很丰满”;当学生抱怨“环境不好”时,我通过引导使他们懂得“你就是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当学生遇到就业困难时,我启发他们生活可以审美化:“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那就改变帆的方向吧;如果不能做航母,那就沉下去做潜水艇吧。有信仰的人生可以悲壮但绝不可怜。要做有信仰的人,过有信仰的生活。”
坚持“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所谓“知识”是指学生在当下和未来职场上能够使用和消费的“知识”,即通过教学和思考使他们能够盘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存量”,并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知识“增量”。所谓“方法”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社会实践对事物自身逻辑的认识,即通过方法的运用教会学生们“吃饭的本领”,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认识社会、观察世界的“显微镜”“望远镜”。所谓“境界”是指在教学中加大对思想境界、情感情怀的投入,在凸显“以理服人”逻辑力量的同时凸显“以情育人”的情感力量。在这里,“知识”“方法”“境界”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人生境界的开拓是一条红线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知识”只是“方法”和“境界”的载体,也不是说“方法”不重要,“方法”只能在“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中习得,而“知识”“方法”都是统摄于“境界”的,这是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坚持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诉求。我体会,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学校是“标配”。今天的一流人才标准首先应立足于新时代的高度来考量,要引导学生追踪时代的脚步,做时代的人。在我看来,越是时代的,就越是历史的;越是时代的,就越是未来的。今天的一流人才具体“长什么样”?我体会,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并严谨笃行、稳步前行是一流人才的初心不改;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并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一流人才的永恒追求;与国家和人民同振频、共命运,亦不忘仰望星空、放眼全球是一流人才的宽大胸怀;铭记先辈传承的历史经验和热血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流人才的奋进动力。但一流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教师要注重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专注紧迫和“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奋进,使一流人才有理想,为之奋斗不辍;有方向,为之坚定前行;有泥泞,不为之退缩逃避;有风雨,不为之萎靡颓败;有担当,肩扛责任;有信心,精神昂扬。我体会,如果是这样,就打开了双重意义维度:在培养一流人才的同时,也打开了教师职业的意义维度,获得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