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李利平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要有兴教强国的使命担当,要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要有因材施教的智慧担当。作为高校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情怀、责任;学习教育家精神,是提升个人的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工作实际,我谈一下对教育家精神的体会: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新时代教师要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做信念坚定、能讲信仰、传承信仰的忠实实践者。
作为科研型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努力服务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围绕地下工程灾害预警防控,用脚步丈量使命,用实干诠释担当,深入重难点工程一线,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铸就中国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钢铁防线。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结合起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新征程的奋斗之中。
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其示范性和引领性,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用实际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从“课堂”到“人生讲堂”,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与学生在现场或办公室挑灯夜战探讨工程难题,通过坚守精神不断激励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引领青年教师实践擘画成长,面对艰巨繁重的工程难题,把“四下基层”作为示范引领重要抓手,深度扎根国家新基建。以身示范,带领青年教师团队打造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的“山大范式”,合力组建高质量青年发展队伍。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教育家精神鼓励不断探索和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聚焦地下工程机器人前沿技术,坚持以多学识育良、以多科创赛优、以多工程培精的育人理念,推动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引领和育才新阵地。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本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脚上不沾泥的工程师,不是好科学家”。未来将继续牢记使命,教师站好三尺讲台,服务重难点工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

李利平,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西藏研究院院长、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遴选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施工灾害学科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灾害防控。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15项;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唯一科技创新奖,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第1);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全部论文H指数 44,1篇入选“中国百篇”,6篇入选“高被引”;授权美国专利4项,获“阿基米德”国际发明新技术金奖和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主参编标准、工法19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詹天佑成就奖、科学探索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