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15)

发布时间:2024-09-25点击:




弘扬教育家精神

需要践行高质量立德树人


孙康宁


教育家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按照教育规律去做事,并亲力亲为加以实践,取得实效、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家也是高质量实施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和研究者。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核心一定是“立德树人”的精神。立德树人是德行为先的教育,也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既能成才,也能成人。要想使受教育者成人,就要研究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想使受教育者成才,就要研究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成人成才过程是相互伴生的,不能将其割裂,这个过程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筑解决方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付诸教学实践、最终提升育人质量等多个不同环节。所以它一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家要具有刻苦钻研、勤恳工作的品质;培育未来人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事业心;以及为人师表的崇高理念和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对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等殷切期望。也充分说明“经师”好做,“人师”难求的道理。所以践行教育家精神既要做好“经师”,也要做好“人师”,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去做事,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在教学科研工作45年,一直坚持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天职,合格的教师只是满足了教师的基础胜任力,要想成为教育家就必须发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地探究成人成才的育人规律,探究教育教学过程存在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新的育人理念与育人理论并加以实践,最大限度提升育人质量。教育家要有仁爱之心、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教育家要解决普遍存在的育人难题,而不仅仅是个性化的教育问题。教育家不应该仅是几位优秀学生的指导教师,更应该是能使众多学生终生受益的引路人。虽然与教育家相比我和我的团队仍有差距,但是我们一直有意无意的按照教育家精神要求致力于教书育人,并力求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基于目前教育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我们深度梳理课程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传统育人模式造成的顽疾问题、以及当前“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速发展构筑立德树人助力框架” 新理念

我们认为,立德树人虽然内涵丰富,但大道至简,品行+知识+能力一定是立德树人最基本的要素。当一个学生具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知行合一的素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再加上丰富的知识与强大的能力,一个大写的人就一定能树起来。

立德树人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学生满意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能承载重任的助力框架,帮助学生立起来,实现树人的目的。助力框架通常由知识、能力、品行(或德行)三部分组成,知识只是体现了框架的有型部分,有了知识框架才能立得见;能力则体现为框架的纵向骨骼,有了骨骼框架才能立得高;品行(德行)最重要,它像筋脉、像神经网络穿插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其功能是有机连接知识与能力使其构成一个整体,有了品行框架才能立得牢。

因此,高校及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构筑立德树人助力框架,助力学生发展与成长。其实,要想构牢立德树人助力框架只有知识、能力、品行这三个基本要素还不够,还需要有正确的构筑方法。比如只用知识搭建助力框架一定是搭不牢的。同样,只用能力或品行搭建框架也是搭不牢的。虽然用知识、能力一起搭建框架效果要好一些,但最好的方法,一定是知识、能力、品行三者一起搭,而且三者之间要形成层叠相间的三明治结构,只有三者一起搭、形成相互粘结、相互支撑、相互助力的最优结构,框架才能搭的牢、搭的稳。

利用3个基本的框架构建要素打牢立德树人助力框架对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能否长期的发挥能动作用,持续的助力学生发展,其实还是不够,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赋能要素。研究认为,有效的赋能要素是实践(P)、创新(I)、方法(M)。借助实践、创新、方法赋能助力框架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三基”。所谓“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基础不牢主要是指基础知识不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认为,造成基础不牢,乃至出现“钱学森之问”更多的是指“三基”整体不牢,尤其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不牢。当基本能力不牢时,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当基本素质不牢、品行低下时,我们培养的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什么是基本能力?什么是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基本能力更多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当学生掌握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在离开教师、离开教室、离开学校仍然会学习、能学习、能自主学习,就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学生将会终生受益,也就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意味着学生敢干事、能干事,敢于挑战困难。实践更是创新之根,实践能力不仅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实践的能力是有遗传性的,当老师实践能力差时,学生得到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往往是比较差的。创新能力意味着学生所具有的不断进取、做更有价值事情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深度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内涵丰富,包括了优异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能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以及优异的想象能力,也就是能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优异的批判能力,也就是能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能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之,创新能力是将学习、分析、综合、想象、批判、实践、创造等环节加以综合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化,需要新的路径和方法,这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等同于解决各种单一问题能力的叠加,很多人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也包括现有学生解决已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问题、力学问题、设计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次的问题。如果解决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和系统上去着手,永远都是处于救火和疲于应付状态,因为它和真实工程问题、复杂的科学问题并不一致。例如,工程上的复杂问题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意味着解决者必须在现有条件下系统考虑设计、制造、成本、环保、资源、收益等各种因素,需要抓住重点,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挑战困难的能力、也是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一种胜任能力。

基本素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韧不拔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精神等。正确的三观是一种格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境界和格局有天生的局限性,一定是走不远的。有才无德更是令人不齿,难以成就大的事业,即使短时间取得成功,也会最终身败名裂,无数反面案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正确的三观是人才健康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健康发展的护身符。如果说,正确的三观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加以培养,那么,坚韧不拔意志品质仅靠说教一定是难以达成的。坚韧不拔意志品质需要艰苦的磨炼和复杂环境的艰苦历练才能达成。坚韧不拔意志品质与实践、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相互伴生,相互成就。没有实践、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磨炼,难以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样,没有坚韧不拔意志品质也很难达成优秀的实践、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坚韧不拔意志品质和优秀的实践、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一体化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品质是成就大事的保障,也是持续发展成长的动力。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是国际上新的育人共识,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未来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未来人才培养必经之路。因此,团结合作精神也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必备素质,但是团结合作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需要在实践、创新、解决复杂问题中历练、磨合才能形成。

为系统性助力学生发展成长,也为解决前述三个方面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了“实践与双创助力的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品行一体化培养(简称KAPIV)理论体系”,该理论以新形态课程为载体,以项目化全程牵引教学过程为特色,通过KAPIV育人模式为解决问题的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育人经历,通过在20余所高校40余万学生的教学实践,目前已取得超过预期的成效。该理论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新的育人理念+新的育人模式+新的育人经历+新的理论载体。新的理论体系很好的化解了前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得到受训学生和教育部高教司的积极肯定。例如山东大学学生认为KAPIV育人是“一次堪比高考,终生受益的学习经历”,高教司组织的专家在项目验收时两次给予优秀评价,并作为5个典型项目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产教融合大会上进行了大会发言。成果分别于2018、2023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总之,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最终受益的事情,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终生追求的事情,只有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简介


a3e25a1acadb1a46571f5c963337e2d.png


孙康宁,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博导,任教45年,全国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含工程训练)负责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大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或创建人。KAPIV一体化育人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全国3种比赛的组织者,受益学生超百万人。为主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等4项,省教学成果特、一等奖5项,发表教学论文70余篇教材著作1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