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2022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刘人太

发布日期:2022-09-10 点击次数:

刘人太,山东大学岩土中心院士团队教授,博导,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项,企业委托项目1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47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指导省/校级优秀毕业生11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2项。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主持山东大学教改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该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做到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一、师德师风方面

刘人太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践行“四个相统一”。高度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主动学习教育部和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参加学院和党支部组织的师德师风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师德底线,不断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为岩土中心首批全国高校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的一员,该同志始终用“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潜心学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平时关心关爱学生,能够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做到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二、教书育人方面

刘人太老师治学态度严谨,立足四个回归: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规律、回归教育传统、回归教育科学。努力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立德树人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课程思政,该同志自任教以来,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多次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大工程建设现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传承黄大年精神,争做育人先锋,他秉持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培养了11名省/校级优秀毕业生。在工程一线设立临时党小组,攻坚克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与学生交心谈心,将党建与重大工程难题科技攻关相结合,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立德树人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

2)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特色和工程前沿,构建“岩土工程+X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该同志主持“材料革命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生教改项目,开设本科生《地下工程新材料》交叉学科课程,结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指导或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多学科交叉选题,指导10人分别以岩土工程-材料科学交叉、岩土工程-机械控制交叉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3)聚焦国际化发展,建立实践培养体系

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该同志所在研究团队与英国杜伦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留学项目,与国际知名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9名。近五年连续组织带领本科生459人次在实践基地开展认识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指导学生7人获得校级/企业社会实践奖学金。

4)学生培养硕果累累

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本科生教改项目“材料革命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1项,参与1项,注重交叉学科教学与创新工作。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包括“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一等奖(2013年)、“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2017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20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2020年)等,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指导/共同指导学生学位论文、就业与成就情况:指导(共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指导研究生沙飞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马晨阳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先后共11人获得山东省/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指导的博士沙飞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称号;指导的博士郑卓入选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培养的博士9人获得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成为高校教师,多人入职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研院,青岛地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华润集团、中铁西南院等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

三、科学研究方面

刘人太老师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1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排名第1);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47篇,其中TOP期刊9篇,中文卓越期刊19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完成技术转移转化2项(600万元);形成行业/山东省标准5项(主编1项、参编4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等9项。刘人太老师聚焦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害控制的瓶颈难题,在“岩土体注浆理论、突涌水灾害控制材料研发、灾害控制关键技术”三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科研成果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了推广与产业化,建立6处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实现产值上亿元,成功应用于市政地铁、能源矿山、公路铁路、海底隧道、水利工程等多领域50余项重难点工程,成效显著。

四、社会服务方面

刘人太老师完成自己在校内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利用自己的热情和学科专业特长,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社区活动等。担任科技部能源交通领域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等,在多个学术组织中为岩土工程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担任兼任山东能源集团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技术研发中心特聘专家,山东省矿井水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青岛市隧道渗漏水防治专家工作站入站专家等,在地下工程突灾害控制领域发挥了专业特长,保障了工程建设安全,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保护了周边城市环境。每年多次召开技术培训会,为山东能源、山东高速、青岛地铁等单位培训专业人才。

五、其他方面

热心学院公共事务。该同志积极参与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学位点评估等工作,工作勤恳,兢兢业业,为学院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集体观念强。该同志积极参加学院和岩土中心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