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2项,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聚焦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期刊(SSCI/CSSCI)发表论文40余篇。在教学方面,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贯穿在工作中,主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了解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主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16项。
一、师德师风方面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抗疫一线。在济南市疫情形势严峻时,主动报名成为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抗疫志愿者中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度过了54天的隔离生活。2022.5.2—2022.5.10,服从学校与学院安排,带领学生们一同奔赴德州市平原县方舱。在此期间,除了完成每日的健康观测任务之外,主动了解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诉求,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以确保学生们在方舱隔离期间的身心健康。
思学生所思,虑学生所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转换,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习惯养成的塑造。通过课堂上和课后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基本的善恶观、是非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做人的基本准则,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教书育人方面
主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平均每年承担本科生教学课时量超过240多学时,课程包括《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政治经济学》、《人员素质测评》等,在每年的课程评价中均获得了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
自任教以来,始终秉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训练,不断的将企业实践与理论学习深度融合,通过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本科生教学方面,所在系最早推行了“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入-融合-融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理论教学-案例开发-行动学习”为主的授课方式,每年帮助多名本科生成功保送至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就读硕士。(2)在学术型硕博研究生培养方面,组织团队每周开展学术研讨会,定期分享领域内最新的高水平文章,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硕博研究生同学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2018级硕士研究生魏鑫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并于2021年获得“校长奖学金”,博士研究生李逢雨在旅游领域顶级期刊《Toursim Management》发表论文一篇,并于2022年获得研究生优秀成果奖。(3)在MBA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结合山东大学育人特色,以“培养根植齐鲁文化,具备国际视野与现代管理思维的商界精英”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导师队伍、授课方式和人才培养等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实践,通过构建MBA学生学习地图,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转换为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路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研究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山东大学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战略部署,围绕 “构建大平台、培育大人才、完成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发展思路,聚焦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致力于将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实践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实践。截止到目前,共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2项,先后在《Toursim Management》、《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管理科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SSCI/CSSCI)发表论文40余篇。
四、社会服务方面
科研转化效果显著,已连续五年受山东省工商联的委托,负责山东省百强民营企业的调研分析工作,完成《山东省民营企业分析报告》,获得省委书记批示;主持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山东高速、青岛啤酒、海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多个公司人才管理与组织发展的相关课题,服务山东大学及管理学院的社会培训工作,先后为银座集团、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滨化等大型企业提供授课或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