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1载,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四有”好老师;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努力做“大先生”。
投身教学改革,坚持科学研究。主讲国家级金课4门,带领学院教师录制视频课30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省级优秀教材、一流教材奖2项,主持及参与省校级教改项目9项,主持及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6项,参与省校级课题18项。
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两地艺术学院5个本科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3个)、省级(2个)专业建设点,成为一流专业全覆盖的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科研能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积极参与新文科建设,主持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一、师德师风方面
立德树人贯彻始终,课程思政成效显著。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便利条件,有机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内容,通过对诸如反抗黑暗压迫勇于与命运做抗争的贝多芬、流落异乡却始终爱国思乡的肖邦、反抗异族统治积极寻求民族解放的威尔第等著名作曲家生平与创作的介绍与学习,帮助学生们在培养良好艺术审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落实“三全育人”的改革目标,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践行教书育人,站好三尺讲台。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主讲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各1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4门,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14至2016年,连续荣获“中国大学MOOC年度优秀教师”称号。荣获山东大学首届“教学能手”、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山东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奖等荣誉与称号。
二、教书育人方面
建院21年以来,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1.授课与教改。自为首届学生开课以来,先后承担了《西方音乐史》《和声学》《欧洲歌剧名著赏析》等本科层次的课程,以及《西方现代音乐》等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陆续对所主持的专业核心课程《西方音乐史》进行了信息化处理,实现了授课视频资源的网络化寄存。2013年,该课程被评为山东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是学院至今唯一一门精品课程;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13至2015年,先后建设完成了两门网络视频课《中国音乐十讲》《西方音乐十讲》,分别入选第四、第八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9年底,所主持的中国大学MOOC课程《观影赏乐——电影中的西方音乐史》顺利上线。作为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西方音乐史》的线上辅助学习资源,该课程在疫情期间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有效地协助了同名课程的教学进程。
2.教研、教材获奖。2018年所参与(第二位)的教研课题“艺术类在线课程开放式建设、共享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荣获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所主持的教研课题“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品牌‘艺术汇’课程群建设”荣获第九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所参与(第四位)的教研课题“纵横贯通、内外兼修的‘现代师徒制’艺术人才培养新生态”荣获第九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由高教社出版的中国大学MOOC配套规划教材《音乐导聆》正式出版。该新形态教材以二维码形式融合相关音乐片段赏析,改变了传统教材以唱片等媒体介质为载体的局面。2021年1月,该教材被评为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同年6月,被评为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3.学生立项与获奖。2017年,所指导的本科生杨智慧的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2016年,所培养的外籍硕士研究生李倩盈的论文在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上举办的学会第二届学生论文奖评选中荣获硕士组二等奖,成为学院第一篇获得专业学会奖项的论文。同年,杨智慧创作的公益歌曲《留守的孩子》在“接力中国——全国原创少儿歌曲歌词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被香港凤凰卫视作为《凤凰大视野》专题片的主题曲。2016级硕士生任泓名、倪萍等赴菏泽参加“三下乡”支教项目,荣获山东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优秀实践团队称号。2020年,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从波姆长笛改革探讨竹笛形制的发展》获评山东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三、科学研究方面
1.主持及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艺术治疗专业方向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原创歌剧中的传统元素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共和国汇演史》、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民族管弦乐艺术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传承与流变》,参与省厅级、校级课题18项。
2.获得高水平科研奖励。科研成果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6项,厅级奖 7 项。
3.撰写发表学术文论。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 余篇。在国内学界率先对贝多芬、布里顿等作曲家的歌剧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
4.高频次参加高端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作为山东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专硕教指委艺术组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协吉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参与策划了多项高端学术论坛,如:“2020•济南•西方音乐学会•史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有:“布里顿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全国音乐学博士论坛”、香港“国际中乐研讨会”等。
5.参与重大项目。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文化部科研项目《音乐百科全书》部分条目(“菲岱里奥”等8个歌剧条目)的撰写工作。作为国内音乐领域权威性工具书,该著已于2014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社会服务方面
1.美育教育身体力行。自担任高校教师以来,始终在面向非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借助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陆续建设完成了4门国家级网络视频课程。2017年,所主持的中国大学MOOC课程《音乐导聆》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是全校17门入选课程之一;2019年该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学习慕课,是全校13门入选课程之一;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此外,作为副主编参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音乐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作为常务编委参编山东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交响音乐赏析》(山东大学出版社)。
2.公共艺术积极普及。受邀在中央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青海海北州委、山东剧院、青岛交响乐团、山东教育学院、青岛即墨政法委等多种场合,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大学慕课“通识大讲堂”、“艺术疗愈心灵系列直播课”等线上形式,为专业与非专业学生、机关干部、普通社会群众等举办各种学术与社会普及讲座逾50场,部分讲座信息见诸《齐鲁晚报》等媒体。
3.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该同志长期分管、负责学院乐团建设,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教学实践平台周期性、规律性的演出活动,成为山东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力军,也为驻地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2016年,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省政府对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依托教育部在我院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组织举办了多种大型专业展演,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充分利用国家文旅部设立在我院的、也是设立在普通高校中唯一的“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截止至疫情之前,共举办了逾80期短训班,为全国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基层文化干部。
五、其他方面
该同志担任教学副院长、院长等工作已达17年,为学院的本科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做出了应有贡献。
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建设路线。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学特色鲜明,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难以“出新”。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音乐学)的负责人,该同志根据学院师资、教学特色以及未来学科建设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线上课程+教材建设”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构思、主持了“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系列化品牌课程‘艺术汇’”项目,获2020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先后组织学院教师制作了30门视频课上传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20门精品课程上传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在对课程建设的持续要求与关注下,学院先后有7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入选省级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三年来的课程建设夯实了各专业的发展基础,促进了学科发展,同时还使我校的艺术通识课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构成了山东大学线上美育教育的主要力量。
教材建设方面收获较大。“艺术汇”相关课程已出版教材4部,其中2部获得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2019 年以来,组织、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2个)、省级(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与威海校区艺术学院一起,成为一流专业全覆盖的教学单位。在近日公布的“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两地艺术学院全部5个本科专业分别被评为A(4个)、B+(1个)。
2.引入高层次人才,承办C集期刊,促进学科发展。近三年以来,陆续引入讲席教授、荣聘教授、齐鲁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人,主办CSSCI来源集刊《中国美术研究》等,促进学科发展,提高科研能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积极参与新文科建设,学院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成为全校共19项新文科立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合专业实践优势,促进学校美育工作。作为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美育教育工作对我院来说责无旁贷。作为山东大学首届“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该同志主要策划主持的“山东大学艺术节”至今已顺利举办了三届。“艺术节”立足于高端、精品以及国际化的定位,极大促进了美育教育等工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