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齐鲁青年学者。现任中国生理与病理学会理事,受体与离子通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多个学会委员。担任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近年来,承担了省市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3项国家重点项目)。孙金鹏教授已在Nature,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110余篇文章,总影响因子800余,总引用3000余;其中通讯作者文章59篇,多篇文章被杂志专门推荐评述,且选为杂志封面。
孙金鹏教授作为系主任,严把教学质量,精心排课,圆满完成研究生、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工作。培养的15名硕士,15名博士已圆满毕业。因科研教学成绩突出荣获了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21年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孙金鹏教授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做出新贡献。
一、师德师风方面
孙金鹏教授坚持思想铸魂、立德树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孙金鹏教授坚守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辛勤耕耘,甘于奉献,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从教风范、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在师生中威信高、口碑好、作风实,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孙金鹏教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高尚师德师风;秉承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身教言传相结合,教书育人同频共振,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书育人方面
1.孙金鹏教授任职期间,开设了《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与研究策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与前沿进展》,《生物医学导论》这三门课程,为研究生的科研生涯开启奠定了基础。
2.孙金鹏课题组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杨帆获得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张鹏举和杨照老师分别获得正教授和正研究员,培养的研究生骨干郭璐璐在博士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Nature》两篇,先后获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博士生平玉奇以第一作者发表《Nature》两篇,实验室硕士生钟亚妮以第一作者发表Cell 一篇。另外团队鼓励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创新实践,目前已经指导本科生超过50人,申请大学生科创项目十余项。
3.孙金鹏教授积极提升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荣获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2015)普通本科自然科学类 一等奖,成果名称: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和磷酸酶的药理学研究 孙金鹏 第一位
三、科学研究方面
孙金鹏教授长期从事G蛋白偶联膜受体(GPCR)的脱孤,配体发现,功能多样性的细胞机制以及偏好性药物发展的研究,发现了多种GPCR的内源性配体,发展了Arrestin所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转导的药理学理论,并开发了系列偏向性干预策略。孙金鹏教授2018年入选国家杰青,GPCR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含共)在Nature(5篇),Cell(1篇),Cell Metabolism,Nat Chem Biol,Cell Research(2篇),PNAS(3篇),Nat Commun(6篇)等知名杂志发表60余篇,其中24篇通讯作者文章影响因子大于10,7篇通讯文章被Faculty1000专门推荐,8篇通讯获得杂志的专题评述,3篇通讯文章被选为杂志封面。多项研究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主要学术成绩如下:
(1)发现了糖皮质激素的膜受体。发现GPR97介导糖皮质激素的快速信号转导,延续该研究孙金鹏教授发现了多个类固醇激素的膜受体,明确了多个黏附类受体与不同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2)揭示了人类最基础的感觉痒觉及力的感知机制。解析了痒觉受体MRGPRX家族对不同致痒因子通用的识别方式以及该受体独特的激活机制,解开了痒觉受体的神秘面纱;发现了黏附类受体感知机械力并激活下游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发展了黏附类受体通用多肽激动剂和拮抗剂。
(3)揭示了GPCR配体识别多样性及信号转导多样性的机制,为靶向GPCR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及结构基础。揭示了胆汁酸受体、多巴胺受体、前列腺素受体等多个GPCR的配体识别及激活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GPCR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多聚脯氨酸码头分选及别构调控理论,以及证明了配体依赖的受体7次跨膜核心可以对Arrestin功能的指导,为GPCR的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
(4)发现了GPCR在主动脉瘤及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配体-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环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GPCR靶点和思路。
四、社会服务方面
孙金鹏教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及学术会议,目前担任中国生理与病理学会理事,受体与离子通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肾脏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生理与病理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委员;中国干细胞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听觉与听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委;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国际合作,杰青,优青一审,二审评委。
孙金鹏教授团队目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多个重点基础研发项目,获得了基础研究的突破以及可转化的前期数据和专利多项。例如,原创性发现了胰岛稳态失衡的关键靶点,并基于此设计新一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以痒觉受体为靶点,开发了多个靶向痒觉受体治疗过敏性瘙痒的先导化合物。
五、其他方面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孙金鹏教授带领团队尤其是党员骨干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作为,主动为抗击新冠疫情捐款,并结合团队的研究特长,积极承担新冠病毒科研攻关项目。孙金鹏教授带领团队党员骨干杨帆教授、张鹏举教授、杨照研究员、博士生郭璐璐和吴襄等人,攻坚克难,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抗争,在疫情连续五个月以及多个春节假期没有回家,坚守科研阵地,奋斗在科研一线,连续攻关,发现了胆汁酸受体配体识别及信号转导机制的多样性机制;发现了GPR97是糖皮质激素的膜受体,介导糖皮质激素的快速信号转导,从而为陈宜张院士在国际上早年提出的糖皮质激素非核受体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上。孙金鹏教授带领的团队党员攻坚小组在科研攻关中践行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高尚品行,团队也因此获得基础医学院授予的“青春奋斗党员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随着团队发展,团队依据党员核心建立了中-青年团队薪火相传的发展势头,多个不同年龄段的成员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负责人孙金鹏教授及核心成员杨帆教授、张鹏举教授和杨照研究员,以及博士后刘磊和博士研究生郭璐璐、王俊艳等均为中共党员,团队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信念大幅度的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是一支作风优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年轻创新突击团队。研究团队不仅全力投身创新实践,勇攀科学高峰,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为实现强院兴校和山东大学更好更快的发展、创建“有灵魂、有思想、有温度、有作为”的世界一流医学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