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2022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张存生

发布日期:2022-09-10 点击次数:

张存生同志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办学宗旨,聚焦学校提出的“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育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部首批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示范作用,探索形成了“双带头人”引领、思政与科研并举的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组织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成效,获得2021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位)。特色育人模式被《光明日报》《齐鲁晚报》、大众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师德师风方面

作为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参加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训示范班和高级研修班培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并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激发学生修德、求知的热情,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创建了“五个规范”“四项创新”“三个结合”的“5+4+3”党建工作法,建立教师党支部与团队内研究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机制,师生一起政治学习、共同过组织生活,推动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创新能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远大理想,切实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近年来,以工作室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培养20余名研究生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作。指导的2018届毕业生陆星,在陕西国定贫困县挂职副县长,并担任梅湾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沃土,书写无悔青春,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陕西党建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入选2019-2020年度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

张存生同志主持完成的《基于“双带头人”工作室的育人模式探索》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大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2021年11月,他受教育部思政司邀请,在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线上高级研修班上作题为《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党建模式探索》的典型发言,为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育人功能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山大方案”。2020年,他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二、教书育人方面

该同志构建了“团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将辅导员和班主任吸纳进入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三重、三同”工作法,即注重品德教育,“德”与“才”同具、注重文化力量,“文”与“化”同存、注重实践教育,“知”与“行”同行,将立德树人有效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挖掘整理老教师舒其馥教授“十年磨一剑”创造性提出一火两锻新工艺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在文化教育方面,强化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元素;在实践教育方面,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学效果受到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好评,作为课程和教学团队负责人,他主讲的《塑性成形CAE》被评为山东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山东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14年度和2015年度连续被评为山东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并被评为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2017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和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打造了“锻造•未来”师生学术沙龙品牌,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20余场科研讲座或学术报告,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坚持用身边的实例激发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依托科技成果展览室,通过给学生讲解团队克服新原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诸多瓶颈,荣获3项国家科技奖和10余项省部重大科研成果案例,教育引导学生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主动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等多方面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始终坚持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2022年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他主动申请留校,封校49天中他与学生同吃住,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动倾听学生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以情动人,传递温暖,做好情感抚慰和心理疏导,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三、科学研究方面

该同志一直从事高性能复杂铝合金构件挤压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该研究不仅是我国航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轻量化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塑性成形前沿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课题、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系统揭示了高速列车用高强韧铝合金材料高温宏微观变形机理,发展了复杂断面铝型材挤压模具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系列具有安全性能高、可靠性高、服役周期长等特点的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关键部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速列车、地铁轻轨等领域用高性能车体铝型材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我国高速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围绕上述研究,在本领域TOP期刊Int. J. Plast.、Compos. Part B-Eng.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5篇,在近10年来全球铝合金挤压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中申报人位列第3 (Scopus数据库统计);受邀在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上做主旨和邀请报告8次,担任分会主席3次;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23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作为核心成员荣立山东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计划、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及齐鲁青年学者等。

四、社会服务方面

作为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他积极引导学院教师面向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材料研发,围绕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扩大和深化企业合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和服务地方、行业和社会的能力,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安全做出重要贡献。2021年,牵头与中车青岛四方、南山铝业、兖矿轻合金、光威复材、东岳硅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联合体,全力组织了驻鲁部属高校服务山东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省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等多厅委组织的多轮次论证,最终获得山东省重大项目立项,立项经费达8240万元。项目将协同建设航空航天用轻质合金及复合材料制备与智能加工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推动我省高端轻质合金及复合材料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自2009年起他及所在团队积极与中车青岛四方、丛林铝业等企业合作,研发了系列大型铝型材挤压模具,批量生产了高速列车车体用铝型材,研制的型材成品率、模具寿命、试模次数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铝型材在我国高速列车、轻轨地铁、汽车、船舶、大型工程结构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韩国DU等研制了系列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型材,项目技术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突出的竞争优势。所研发的型材质量优良,满足了我国高速轨道交通等工程的要求,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企业培养了轨道交通车体型材挤压技术带头人及技术骨干30余人,获评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

其他方面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投身公益事业,传递真爱大情。作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2019年10月加入“助力龙江发展高校专家联盟”,并与黑龙江省七台河、泰来县等市县进行了扶贫扶智和技术对接,助力了当地企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疫情期间,多次应邀为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长兴学校中学部、泰来县第一中学、宁安市第二中学、第四小学和沙兰学校开展了“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启迪了孩子们的理想和信念,深深的激发了孩子的内动力,助力了乡村教育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人民满意美丽乡村学校做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时刻牢记“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通过参加“乐游山大”“爱回商河”等唐仲英爱心社主题公益活动,为学校定点帮扶的商河县郑路中学学生普及课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多次参加助益计划,通过“走进科研”“学科启航”和“成就未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坚定报国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