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数据

历史人物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旧站数据 · 历史人物 · 正文

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 ——于秀源

发布时间:2017-06-07点击:

于秀源博士19422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市。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同年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我国数学界前辈陈建功先生。1967年起,先后在杭州市人民中学,杭州市第四中学任教。1978年,考取山东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著名数论专家潘承洞院士的指导下攻读解析数论。1980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数学系。

19835月,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数学会常务理事等职。2002年起,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等职。1990年与1995年,两次应邀赴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学校访问、讲学。1986年起担任 《Mathemat¬ical  Reviews》杂志评论员。也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密码学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分会程序委员会委员,1997年与2000年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杭州)学术委员会主席。

于秀源是中国首批博士之一。198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实行,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19811126日,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和硕士的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专业的名单。1983527日,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证书,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的博士。他们是:于秀源、马中琪、王建磐、白志东、冯玉琳、苏淳、李尚志、李绍宽、张荫南、范洪义、单墫、赵林城、洪家兴、徐文耀、徐功巧、黄朝商、童裕孙、谢慧民。这18名博士的诞生树起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块里程碑,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博士了。

我国首次建立了博士生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100多年来我国培养博士主要靠外国——解放前主要靠英美等西方国家,解放后主要靠苏联——的不合理局面,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这一重大战略目标。

于秀源是1978年报考山东大学研究生的,那时他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旅途颠簸,从杭州到达济南黄台车站已是凌晨两点多,他在灯光昏暗、苍蝇飞来飞去的候车室里踱步,想起距离他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已过14载,此去经年,岁月蹉跎,命运波折,感慨不尽。

当时已36岁的他,是杭州四中校办工厂的工人。于秀源所在的厂子不太想放他走,但幸好当时中央对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的政策很宽松,虽然费了不少周折,厂里最终还是让他报名了。既要工作,又要准备考试,于秀源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他最大的孩子不过两岁,小的才半岁。直到现在,当时的邻居还记得,他在工作之余,坐个小板凳,旁边放着竹板子的童车。他的脚来回蹬着童车,“催眠”躺在里面的小儿子,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在一个小方凳上演算题目。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于秀源考上了山东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师从潘承洞教授。

于秀源因为成绩优秀,早在1980年,研究生就提前毕业了。著名数学家王元在其毕业论文后写有“此人论文水平达到博士研究生水平”的批语。山东大学据此向教育部请示,希望于秀源能作为首批博士参加学位授予大会。于秀源记得,他曾被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带到北京,处长告诉他,为了证明他的实力,学校建议有关部门专家随机检验他的水平。最后,考试并没有进行,但学校的坚持起了作用。他最终获得了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

于秀源教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已五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1990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1年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家高师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奖)二等奖。四次获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二次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其他奖项。2002年获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密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