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
应有之义
傅有德
今年,学校组织“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旨在倡导以教育家精神全面指导山大的各项工作,在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诸方面开拓进取,做出新成绩,努力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兹事体大,值得认真思考之,践行之。
据我粗浅的理解,教育家首先应该对教育的目的有深入的理解。拙见以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我们的教育方针确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于是有“三好学生”。后来,又有教育家做了补充,于是有“德智体美劳”五好之说。这是非常正确的。
究其学理,“三好”“五好”的教育方针都是基于对人的本性和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之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欲的存在,情欲应该实现,但要有节制,《中庸》讲欲望“发而皆中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生活中做到“中节”并不容易,需要通过教育而知道自律与他律。每个人又是“仁者”,“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这样的“仁之方”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而后知。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表现为追求真理,而求真无疑需要教育,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达成。人还是有尊严的存在,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虽然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做到自尊与尊重他人,则需要“学而时习之”而后可。再者,人还是审美的动物,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人人天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与艺术教育,恐怕就无力欣赏“琴棋书画”,人的素养和生活品味就会有明显的欠缺。总而言之,人的本性和潜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天性,帮助人们自觉地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就是说,教育家精神理所当然地包含“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的理念。
现代大学分科过细。本科生一入学便投身于各个系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是狭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不仅文理医工之间互不知晓,就是一个学院内部各个专业的学生对相近专业的了解也非常有限,而且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近日和某老教授交谈,他说:一个文科的教授不会欣赏书法、绘画、不会写诗歌、作对联,也不懂戏曲,这怎么配得上文科教授的头衔呢?这个教授的说法也许有点极端,但一定程度切中了目前大学教育的时弊,值得我们反思。十几年前,山东大学效法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积极倡导“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本人也参与了创始阶段通识教育模块的设计和规划。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通识教育”是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对此,我不敢断言,只是感觉到和原初的预期是有差距的。也许应该做一番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全人教育”或“通识教育”做得更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傅有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犹太哲学与宗教、中外哲学与宗教比较、西方哲学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当代中国犹太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已出版专著、译著22部(包括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和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