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基础护理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后勤保障部挂职副部长1年。研究方向为肿瘤康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7项,参与科技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课题1项;主持/参与省教改课题2项;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9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摘要2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项,转化专利1项。曾获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银丰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齐鲁医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及教学能手称号,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校赛一等奖、国赛设计之星奖;主持/参与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编“十四五”规划教材等4部。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学术组(护理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会、国际家庭护理协会及国际荣誉护理协会会员;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等多本行业顶级期刊审稿人;参与起草团体标准2项。
二、主要事迹
立德树人 执着创新
从教8年来,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视作自己的崇高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严谨的科研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作为护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主讲教师,《老年护理学》课程负责人,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用心打造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曾在学生评价中获得满分结果,教学督导听课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教学简报》中给予表扬。主要表现在:①坚持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前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基于CASE理念的4M3D翻转课堂模式”,据此先后获得校级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②坚持以“三全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性地构建了课程思政“HOPE”模块体系,并积极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团队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该课程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③以学生“参与式学习”为目的,注重实践育人,设计“STUDY实验教学模式”,曾获得学院护理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积极探索《老年护理学》体验式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深受学生欢迎。④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将本人及团队科研成果积极融入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科普创作、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等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发表科研论文并取得优异成绩。
面向需求 潜心科研
自攻读硕士学位起,15年来潜心向学,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从关注最初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到肿瘤康复,再到代际家庭健康促进,逐渐凝练“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家庭健康促进研究”,研究内容聚焦“一老一小”,以家庭为中心开展健康促进研究,研究满足社会需求,产出系列研究成果。①面向疾病等特殊家庭开展的家庭抗逆力研究,在同行内得到认可。研制的量表被境内外40多个团队,不同学科研究者授权应用,推动了我国家庭抗逆力研究的热潮。针对此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6篇,相关论文被引百余次;为持续开展以提升家庭抗逆力为目的的干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实证案例。②聚焦城市流动老年人群及隔代教养家庭,开展老年人及儿童多维度健康研究,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契合国家生育政策相关研究。据此获得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资助,发表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及隔代教养相关期刊论文20余篇。为开展社区老年人隔代教养能力提升与隔代教养家庭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③在“全人、全程、全健康”理念下,自主研发了“家庭赋能FRP”小程序,并以此开展网络自助式干预,为癌症患者及家庭提供不受地域、时间和费用限制的,具有成本效益和时间效益的疾病健康管理。尤其关注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研究获得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资助,同时参与济南市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医养结合机构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研究。研究项目契合国家战略需求。④面向国家老龄化科技应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完成了科技部“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课题研究,全程参与研究、负责财务管理、团队组织管理、科技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工作,极大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
责任担当 服务社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共产党员第一身份,主动融入新时期社会服务,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①深入基层农村,服务居民健康生活管理。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宣讲,并进行健康查体与健康咨询服务,深受百姓喜爱,并得到当地媒体报道。②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国家积极推行的“安宁疗护政策及死亡文化教育”传播出去,为更好的促进安宁疗护事业发展,促进大众对安宁疗护的接受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以己之力助力提升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科研创新与临床带教能力,曾兼任山东省立三院护理科研工作室专家,积极开展临床护理科研提升服务工作,期间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发表科研论文多篇,获批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指导获得齐鲁护理科技奖及起草团体标准。积极参与各附属医院临床师资培训,得到了医院领导及护理同仁高度认可。④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组织,兼任多个行业学会协会的副主任委员及国际护理权威组织会员,积极发挥委员职责,在院校协同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发表校际、国际合作论文及交叉学科论文10余篇。⑤履职尽责服务校内及高校教学与学科发展。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第五轮学科评估报告、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及一流专业申报撰写及认证专家接待工作;参与新学院成立筹备工作与战略发展委员会成立工作。将自身及团队教学成果与教学改革示范传递给校内同行,作为教育部护理学类虚拟教研室秘书组成员,参与教研室新闻报道及师资培训工作,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经验分享至全国高校护理及临床教师。积极响应国家“慕课西部行计划”,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开展远程同步课堂教学,将课程团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出去,得到了对方师生高度评价,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