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青年教师 >> 正文

魏雪松(机械工程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14:22  点击:[]

一、个人简介

魏雪松,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教学骨干培养计划入选者,曾担任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研究院副院长(校内首批双向挂职)。荣获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课堂教学一等奖(全国第2名)、微课教学一等奖(全国第3名)、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两次获得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称号。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开展面向校内外的示范教学,积极参与教工部的师德师风建设,获得广泛好评。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教研项目等课题22项,发表SCI论文20篇。

二、主要事迹

带着学生的期待走向赛场——我与青教赛的两次“长征”

课堂教学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躬耕教坛,久久为功,不仅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着想,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练就过硬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就是青年教师全方位提升教学胜任力的舞台。

青教赛是脑力和体力并重的长跑,是灵感和意志结合的挑战,“上好一门课”是其简约而朴素的理念,但唯有投身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五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犹记得2019年秋,在院系领导的推荐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态走进青教赛校赛赛场,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比拼,取得了校二等奖,对教学的兴趣就此萌生。那时的我不会想到,我与青教赛的缘分将穿越整个疫情。2021年,我再次代表学院参赛,夺得校一等奖,并通过省赛遴选赛,获得了代表学校走向省赛赛场的机会,开始深度参与教发中心的系统培训和备赛。

2022年,从省初赛到省复赛,漫长的备赛期与疫情封控交织在一起,无论是线上居家磨课,还是现场集中磨课,中心的领导与专家们一直与我们同在,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也提供了大力支持。看着20个教学节段从无到有、历经打磨、逐渐完善的过程,心中的喜悦与充实无以言表。虽然复赛以失利告终,但历经7个月的复赛备赛经历,使我获得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并且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这次失利,也使我真正认识到山外有山,认识到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在多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下定决心再次参赛。

又是半年多的时间,从遴选赛开始重走长征路,再次进入省赛初赛,再次进入省赛复赛,继续对20个教学节段进行打磨,这一次终于走上了决赛赛场,心中感慨万千。疫情后的现场比赛氛围浓厚,全省的优秀青年教师齐聚一堂,为第十届省赛的圆满举办贡献了精彩的现场发挥。这一次,青教赛省一等奖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在青教赛的基础上,我继续冲击图学领域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比赛——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经过三个月的备赛,最终取得课堂示范教学创新赛道全国第二名的成绩。

经过比赛的磨炼,我积极开展示范教学,以我校教发中心为平台,面向校内外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理念和比赛经验的分享,与更多热爱教学的年轻人一起追求卓越。

以赛促教,追求卓越,带着学生的期待走向赛场,满载收获与成长回归课堂,我想这就是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最幸福的事情。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满载收获的笑容,我深刻感受到躬耕教坛的理想信念在自己心中越发闪光。

为一流人才培养贡献智慧与担当——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

在与学生一起追求卓越的奋斗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挫折和失落的时刻。逐渐地,一些问题在我的心中浮现: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有哪些?教学中有哪些主要矛盾和痛点?新的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我自身能够为一流人才的培养做出哪些扎实的贡献?这些问题促使我在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教学规律,努力将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由此开启了教学创新之旅。

在我主讲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挑战性最强,那就是制图课。这是一门面向工科专业大一新生的学科基础课。坦率地讲,上这门课程并不轻松,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复杂的绘图读图步骤使课程具备很强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因此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理想,这对一流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始了教学创新的尝试。

得益于机械工程学院完善的助课制度,我旁听了许多优秀前辈的课程,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在翻倍完成学院助课工作量之后,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教学探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我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实施量化的过程性评价,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路径,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随着教学探索与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表现越来越活跃,参与度越来越高,我越发地看到了学生身上蕴含的无比珍贵的主观能动性,这份能动性体现在每一次小组活动中,体现在每一项开放式作业中,体现在每一次的问题探讨和交流中。我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更要敢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够以首创精神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轻松愉快的体验,需要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实事求是地与学生探讨和交流,与学生教学相长。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一流付出,需要教师接受挑战向上突破,更需要教师的创新性探索。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在学校和学院的倡导下,我报名参加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认真准备梳理课堂教学资料,将探索的成果凝练成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形成了“三向融合”式的制图特色教学模式。经过五轮淘汰赛,获得了省一等奖。

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我继续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的微课示范教学创新赛道比赛,获得全国第三名的成绩。同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并获得优胜奖。

在党委教工部和本科生院的指导和支持下,我积极参与学校新入职教工的培训工作,将教学创新成果凝练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专题报告,参与“学术诚信与师德师风”教师教学沙龙的交流研讨,将教学创新助力师德师风建设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年轻同辈。

教学创新没有尽头,能够为一流人才的培养贡献智慧与担当,是青年教师的神圣使命和无上荣光。

奏响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序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工作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倡导下,我开始接触创新创业教育,并逐渐感受到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将学科前沿成果融入到先进的教学模式中,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连接科研和教学的纽带。

在科研领域,依托我校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参与企业合作,参与学科前沿会议,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断积累学术成果。在教学领域,依托我校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从三个方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在理论教学方面,启动了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程教改,将科研成果以创新创业元素的形式融入BOPPPS教学模式;启动了研究生全英文教学案例库建设及围绕案例库的课程教改,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面向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生培养路径。

在实践教学方面,启动了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探索面向新工科、聚焦新动能的毕业设计选题及培养的新模式;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指导本科学生参与科创比赛,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省赛一等奖和国赛二等奖,积极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获得学校玲珑奖学金、硕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通过微课的技术载体,积极开展线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更具个性化和时效性的方式将科研成果和教学理念进行推广辐射,代表学校参加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并获得省一等奖。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学术追求同学生的青春活力交相辉映,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这份师生共同体的情谊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事业中。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的悉心培养和大力支持,作为青年教师唯有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上一条:王以林(集成电路学院) 下一条:武 飞(法学院(威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