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舞蹈系始建于2006年,并于同年正式招收舞蹈编导专业本科生,2008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舞蹈系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13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博士在读5人,具有海外经历者10人,曾获批“山东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目前,舞蹈编导专业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威海校区当年唯一获批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舞蹈编导专业软科排名全国第三。
二、主要事迹
党建引领方面
自2006年成立以来,舞蹈系全体教师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舞蹈编导专业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强化政治责任,依法治教,把抓好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主责主业,注重统筹推进,高度对标对表,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导向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强化党建引领,赋能德育创新,智育固本,启智赋能创新引领,体育健身,健体强魄磨练意志,美育润心,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劳育立身,锤炼本领砥砺情怀。
制度建设方面
舞蹈系现有系主任1名,系副主任2名,下设基训民舞教研室和编导理论教研室,并设有教研室主任各1名。
舞蹈系根据自身定位、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家以及学校和学院一系列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成立了一系列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质量监控队伍,并进一步明确了其职责任务,对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与此同时,针对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了一系列能够纠正与改进的方案和措施,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配备必要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保证形成质量闭环。
工作实绩方面
(一)科研与教研:
舞蹈系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基于山东大学的一体化发展战略,集合济南校区和威海校区两地艺术学科的力量,已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建的发展态势。目前,在科研和实践平台发展方面主要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雅乐)、山东传统民俗秧歌传承与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美育与艺术研究中心,建成民俗舞蹈研究中心和舞台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舞蹈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全系教师共获批纵横向课题3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9项,横向课题19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编著8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山东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大学(威海)一流课程2门。线上课程《足尖上舞出的优美——品鉴芭蕾舞蹈艺术》被中国大学MOCC和智慧树平台同时收录,《舞蹈编导技法》被智慧树平台收录。
(二)艺术实践
舞蹈系自建系以来,始终以舞蹈编导专业为核心,采用“以实践促教学”的发展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专业舞蹈比赛和艺术实践活动。近年来,由全系师生创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218项。师生先后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以及威海电视台邀请,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首都国际机场慰问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贺新春”特别节目,山东省电视台一起上春晚、“筑梦·三十而立”——威高30周年庆典晚会、威海市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为国育贤”——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音乐舞蹈晚会等艺术实践活动。此外,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检验教学效果,舞蹈系每年还举办优秀学生剧目展演、青年教师专场汇报,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展演。从2022年开始,还相继开展了两届“艺苑杯”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原创舞蹈作品大赛。这些成绩的取得直接推动了教学成果的有效发挥,并在提升我校社会办学声誉的同时,拉近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距离。
(三)国际交流
舞蹈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注重国际交流与学科前沿探索,通过山东大学暑期学校拓展海外优质师资融入人才培养,引进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国外优质课程体系”。先后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田纳西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法国佩皮尼昂音乐与舞蹈戏剧学院,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忠南大学、祥明大学、东西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彼尔姆大学;日本京都艺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培养学生构建以比较分析为特色的国际化视野。
其他方面
(一)凝聚专业建设特色和优势
1.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战略,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雅乐)的平台优势,开展齐鲁文化脉络中雅乐舞蹈的当代研究、实践传承和创造性转化。2.基于区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宗旨,依托山东传统民俗秧歌传承与研究基地(省级非遗基地)、山东大学民俗舞蹈研究中心,积极建设以服务地方文化艺术发展为目标的山东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教学。3.借助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平台,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理、工、医、艺”的多学科优势资源,积极推动舞蹈艺术与科技、治疗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方向,构建“舞蹈+”的教育教学格局,形成新媒体舞蹈艺术和舞蹈治疗新文科研究方向。
(二)系统推进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
近年来,舞蹈系在“一体两翼,双跨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系统推进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先后有18名同学赴韩国中央大学、成均馆大学等进行跨国际专业学习。23名学生考取、保送至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在毕业生对舞蹈系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舞蹈系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满意度高,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