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一)团队概述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一群富有经验、专业素养高、热爱学生工作的教育者组成。本团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团队成员包括专兼职辅导员和学院党委副书记,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团队成员构成
团队成员年龄分布广泛,包括40岁以上1人,30-40岁4人,30岁以下2人,既保证了从事学生工作应有的工作激情,又使得队伍内部可以形成“帮、扶、带”的良好氛围。
团队成员均为研究生以学历上,1人具有博士学历。学科专业背景丰富,涵盖文、体、管理、工等多个领域。这使得团队在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时,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指导。
团队中具有中级职称5人。这些辅导员在各自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三)工作职责
1. 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2. 党团和班级建设。
3. 学风建设。
4.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5.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7. 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8. 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9. 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主要事迹
(一)健全教育机制,大力推进学风建设
学院学生管理团队在学风建设上坚持“预防为主、有错必纠”的基本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学院学术道德建设,从学习方法、科研创新、考风建设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落实,逐步深入构建了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习方法方面,开创“信青年”、“弘信讲坛”系列讲座,邀请校内校外知名专家开展前沿科技讲座,邀请优秀学子分享学习感悟和经验。开展累计参与人数近 3000余人,讲座主题广泛征集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考虑同学们的实际需要,包含“考研、保研、四六级学习、奖学金申请、如何选择专业”等内容;为了帮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每年开展“新老生交流会”,参与人数每年300 余人;每年开展“诚信状”学习打卡模块,帮助学生培养自律的学习习惯。
科研创新方面,结合学院“信息月”院庆活动,举办“校友企业家论坛”、“校友学术论坛”、“青年论坛”等,激发学生科研激情;学院科创协会培训、宣传和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科技创新发展培养平台”,成立科创训练营;创办“信知”品牌讲座,开展“每周器件”讲座,营造科创氛围,提升科创能力;推出“微创新”项目,孵化项目。
考风建设方面,每学期末、大型考试前开展考试诚信教育警示工作,组织每位学生填写《考试诚信承诺书》,提醒学生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对于考试违纪行为,学院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政策进行处理。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化实践育人模式
为满足高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根据学院特色和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在特殊群体社会综合治理领域的交叉学科优势,开展的大型公益项目“守望行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育奉献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堪当时代大任。
六年多来,山东大学近600名大学生志愿者走遍3省12县,接续帮扶近400名留守儿童,受到了广大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在中国青年报、新浪网、搜狐新闻、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发布多次报道,总点击量达79493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曝光度。
守望行动在项目开展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与支持。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于2021年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入选2023年教育部第七届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在校内获得志愿服务大赛一等奖、山东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山东大学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三)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确保学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制定了《学生信息通报制度》、《宿舍管理条例》、《宿舍管理评分细则》、和《学生请销假制度》等管理细则,各项制度通知每一位学生,明确规定的各项要求,从思想上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同时严格把握管理和检查标准,把制度约束、管理督促和问题整改结合起来,做到“处处有规范 安全无缝隙”。
为提高应急能力,学院详细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通过预先规划和演练,各部门明确自己在应急响应中的角色和定位,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从而确保应急响应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