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集体 >> 正文

东北亚学院(威海)

2024年06月21日 16:51  点击:[]

一、集体简介

东北亚学院是山东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领域的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起,学院“东北亚研究”学科入选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双一流建设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体系中的新兴交叉学科。

学院现设有国际政治与经济系、朝鲜韩国系和日本系三个教学系,并搭建了院校部三级科研平台体系:设有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中心、东北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分会秘书处、外交部备案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基地(威海)、山东省A类高等文科实验室数字人文实验室等。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蕴岭担任院长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挂靠东北亚学院,与学院开展紧密的合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国际问题研究院入选CTTI来源智库、国家级智库建设单位,被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研究分会吸收为副理事长单位,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

学院现有学生541人,本科生359人,研究生182人;教师7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

二、主要事迹

(一)聚焦“党建+学科”融合工作机制,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院注重推动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在发展深研真改上见真章,围绕破解困扰学院多年学科发展平台的问题,主动出击,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家论证会、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暨“百年大变局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相关论坛会议,成立由国内专家组成的区域国别学丛书编委会,规划出版系列丛书,积极打造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高端学术品牌,实现多学科交融互促。目前,院长刘昌明教授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增列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区域国别学科的建设已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在国内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持续加强智库建设,推进资政服务工作,2023年学院教师撰写的40余篇咨政报告被教育部、新华社《参考清样》、人民日报社内参、山东省办公厅、威海市委等采纳;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项目8项,与省公安厅国际合作处、威海市公安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我省国际执法合作和海外利益保护工作;开办MPA学历教育班,首期招生36人;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干部培训班17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二)推进“党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育成效显著。

坚持党管人才,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提档升级。坚持党管人才,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提档升级。针对学院人才引育存在的难点、堵点,学院党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调研摸排、共谋共商,逐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健全评价体系。人才引进工作突出“高精尖缺”,增强人才引进的计划性与体系性;积极推进铸魂育人提质增效,出台了学院《科研项目支持办法》《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申报办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青年教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2023年,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获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引进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各1人,1人获评“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凸显。

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学院党委制定了《东北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七个一”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东北亚学院教职工荣誉体系实施方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真正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在全院形成了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大力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探索“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扎实推进立德树人

1.聚焦“三个结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一是结合专业优势,提升理论学习品质。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三会一课、座谈会、午餐会等形式,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纪学习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等,提升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鼓励学院教师发挥学科优势参与理论宣教活动,院长刘昌明就《党的二十大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重要论述》作专题辅导报告,李远教授作为威海校区理论宣讲团专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什么行》做专题报告;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威海市公安局、山东边防检查总站、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联学共建活动,通过互学互鉴,凝聚共识、共促提升。二是结合办学特色,高标准培养新时代青年。学院持续推进大使讲坛、林海文化论坛、悦读讲坛、国际观察讲堂等思政教育品牌建设,邀请欧渤芊、程永华、吴思科等驻外大使以及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厚植师生家国情怀。三是结合实践教育,高质量提升思政工作水平。2023年,学院设计了区域国别特色思政类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了“勇毅前行担使命,乘势而上开新局”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工作和基层党建研究课题申报工作;与国安基地办共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国家安全教育课堂”,为师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提升和国家安全领域教学科研资源整合搭建了优质平台,充实丰富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强化“三个融合”,系统推进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强化专业融合,学院建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5年制双学位实验班,培养“双优本科生”,形成了本硕博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强化科教融合,学院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创新和专业学科竞赛,2023年,学院本科生共参与29项校级科研立项项目并全部顺利结题,专业学科类竞赛获奖40人次(含国际竞赛获奖8人次,全国性竞赛获奖16人次,其中,国际赛事一等奖1项,全国赛事一等奖2项);学院硕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教育部科研项目,2023年发表CSSCI等核心学术科研成果近20篇,多人获评国家级论坛奖项;学院连续四次承办全国“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对于开阔研究视野、打破思想壁垒、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励学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强化产教融合,靶向塑才,拓宽实习就业渠道,深入推进学生国际组织实习,选派4人次前往国际组织实习;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就业,学院建立学院生涯咨询室,领导班子带队“访企拓岗”,开展专场就业招聘会和宣讲会,学院连续5年就业率超过95%。

3.注重学工队伍建设,筑牢立德树人之基。

学院设立职业发展咨询工作室、二级心理辅导站,积极输送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参加各类培训;联合兄弟学院、高校开展辅导员工作沙龙活动、青年学生工作交流会。2023年,学院学工队伍撰写思政论文多篇,获评山东大学学生工作优秀案例3项、获批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思政专项、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师德师风专项立项3项。此外,学院注重发挥班主任队伍效能,颁布《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班主任手册》《班主任工作考评办法》等,持续开展“暖心聚能”班主任立项工作。

上一条: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团队(PSEO) 下一条:法学院(威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