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临床护理学系的前身是护理学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2020年10月。目前有专职教师14名,专任教师20名,兼职教师1名,其中教授/主任护师4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19名;12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名教师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访学经历。专职教师中11名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8%,临床护理学系的现任专职教师大部分为中共党员,隶属于学院第三党支部,其中3名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5%,兼职教师1人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教师团队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国际视野宽阔,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系教师承担《健康评估》、《内外科护理学I》、《内外科护理学Ⅱ》、《内外科护理学Ⅲ》、《内外科护理学Ⅳ》、《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学专业英语》等9门课程的授课任务,注重护教协同和思政教育,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目前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拥有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慕课课程4门,国际化课程8门。近5年主持省级教研课题4项,发表高水平教学改革论文9篇,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SCI/SSCI论文70余篇,较好地将教研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
二、主要事迹
党建引领来护航,护教协同共发展
临床护理学系的现任专职教师均为中共党员,隶属于学院第三党支部。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支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改变“两张皮”现象,深度融为“党建引领来护航,护教协同共发展”的“一盘棋”。
在党建引领下,学系教师与多家医院的临床教师、党支部密切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科研的护教协同发展。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的活动之初,支部首先开展了护教协同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调研活动,学系专职教师均积极参加本次调研,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胸外科、护理部、山大二院ICU和血液净化科等科室临床老师开展座谈、交流、主题讲座,共调研25人次,形成了主题较全的阶段性成果报告,并提交学院党委。调研活动后,学系教师及时召开护教协同调查成果交流会,围绕调研开展情况,分析形式、交流认识、感悟收获、查找差距,提出措施,对“如何推进护教协同长期有效进行,如何促进护教协同成果进教学、进科研”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集体研究,形成了统一意见,明确了整改措施。这一阶段实现了两个目标:通过主题教育学习,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党性认识,强化了党员品格;将支部建设融入到教学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中,积极探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史力行,促进专业发展。
为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支部共建工作新格局,第三党支部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儿神党总支部进行了党支部共建活动,这是护教协同调研活动的延续,以及调研成果的落地。来自两个支部的同志们围绕着自己所在科室的基本情况、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目前科室的科研方向等内容进行交流,重点围绕循证护理、心理健康、延续护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将优质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和跨学院合作的未来展望。党建活动促进了医院与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初步形成了护教之间的协同发展框架思路,在双方强化学生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未来,双方将以党支部共建为起点,积极构建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工作新格局,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作、协同育人。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学系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优化,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最新的学科前沿,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目前实施了基于临床案例的考核方法,使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能够展示其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出版了《健康评估技能操作指导》(中英双语)实践教材及配套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
实践课程改革和临床实习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过程中,注重严格的教育教学活动全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2021年,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竞赛护理赛道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银奖。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验证了我们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实践课程的不断改革,我们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床护理学系始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行业需求,我们构建了科学化、前沿化、国际化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涵盖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还采用了案例分析、专题讲座、问题研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临床护理学系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我们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总之,临床护理学系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我们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相信临床护理学系将继续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健康评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应用、强化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将课程思政贯穿其中进行价值引领。借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坚持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从课程大纲、教学实施、随堂评教,到课程评价和修订完善,贯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闭环反馈,持续改进教学。
教学组织实施采取在BOPPPS教学模式下以学生能力发展(Competency development)为中心、案例引导(Case leading)、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反馈机制,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教学的3C教学设计。通过案例、问题式教学,辅以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性考核,引导创新能力培养。课堂讲授通过“雨课堂”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按照知识点是什么,知识点从哪里来,知识点如何应用的逻辑主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为学生创设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练习和临床见习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不同的学习环境融入适宜的课程思政元素,如课堂可以采用知识点的发展历史故事启迪学生思考,实验室和病房可以采用身边的榜样实现职业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在全院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一致好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获得2023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高校团体金奖2项,护理学专业AB赛道特等奖2项,护理学专业单项奖8项,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奖2项。课程团队获得2023年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2022年,教学团队出版了《健康评估技能操作指导》(中英双语)数字教材,并用于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该教材同时也获得了2022年山东大学高质量教材的出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