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集体 >> 正文

历史学院课程思政团队

2024年06月21日 14:34  点击:[]

一、集体简介

历史学院课程思政团队现有骨干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含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档案青年业务骨干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政治站位高、学术能力强、教学理念新、师德师风优的高水平育人团队

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历史学和档案学专业人才

团队教学理念新,创新意识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较早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在教学全程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课程、教材、教改为抓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走出了一条“价值为本、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师德为先”的内涵式课程思政建设之路

团队涵盖学科多,示范效应广,涵盖中国史、世界史、档案学等学科,致力于打造“山大史学”课程思政示范样板,获批省级教改项目4项,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一流课程5门次,获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等教学奖励10余项,主办全国性课程思政类研讨会3次,形成示范效应。

二、主要事迹

党建引领情况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团队党建工作,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牵引,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核心,将党建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教研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夯实党建基础。一是党委领航,明确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构建学院党委、基层党支部、教研室三级课程思政工作管理机构,创新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二是深入实施“党建+”育人质量提升工程。以“党建+教学团队建设”强基固本,以“党建+课程建设”守正创新,以“党建+科学研究”保驾护航,以“党建+社会服务”激发课程思政动力引擎,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三是加强联学共建,推动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与学校多个教师支部、学生支部开展联学共建,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与红色文化传承类学生学术立项,指导学生举办沂蒙红嫂、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主题展,多角度挖掘档案文献和历史研究中蕴含的党史之本、初心之源。学院“岫云流新”青年宣讲团获2023年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省级优秀团队。

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学院领导班子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在学院党委指导下,成立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队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二是聚焦破解难题,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认识程度不深”“思政元素融入契合度不高”“专业与思政结合度不够”等难点问题,结合专业特点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三是以“双强化”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双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制定责任清单,着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长效化”机制;强化能力提升,加强示范引领,着力营造“学赶超”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团队成员获2023年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说课大赛一等奖和优秀教案奖,2022年山东省首届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

制度建设方面

1.凝心聚力,建立“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通过团队工作坊、交叉学科学术研讨、集体备课、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思政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共享与融合,实现理念协同;通过建设学科、课程、实践及服务共享平台,整合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协同;通过团队集体备课制度,推进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团队协同;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和教学能力整体培训,提升育人主体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实现方向协同;通过制定责任清单,实施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科教协同激励措施,实现制度协同。凝聚育人合力,推动学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精耕细作,实施“五步走”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因课制宜”设定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将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构建多维保障措施与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实干担当,落实“带头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按照“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通力配合,专业带头人组织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形成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引领、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局面。


工作实绩方面

1.聚焦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传承,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是一门融历史知识、学术人文素养、道德人格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围绕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化史、中华民族精神史三个方面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人格。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媒体时代红色基因创新性传承的模式与路径——以沂蒙红嫂为例的探索”,融合档案学、历史学专业知识,挖掘红嫂精神内涵,打造“沂蒙红嫂精神记忆馆”三全育人基地,传承崇高革命理想。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团队从新文科、“三全育人”“大思政”等新范畴切入,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融入历史学“强基计划”,融入学科交叉团队培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升级。团队成员以赛促研、以研促教、以磨促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团队成员近3年获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次,省级一流课程3门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类奖励4人次;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和教学比赛一等奖7人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

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一是创新性提出并运用“案例式思政”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出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搭建基于案例的情境化学习场景,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觉完成价值塑造。2019级档案学专业学生章伟婷在学习案例后表示,“我对侨批档案的价值以及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创新性提出并实施“学术化+项目化”的“两化”教学范式。将项目化科研经验引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觉将崇真务实、严谨治学、科研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

4.积极履职发声,打造山大史学课程思政样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团队成员深度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将山东大学历史学、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写进指南,供全国同类高校参考;2021年,举办全国首届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联盟,举办课程思政征文、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等活动,搭建起全国性的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出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获教指委专家好评并在多所高校应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连续举办三届档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全国性课程思政研讨会发表主旨报告8人次,在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研论文近20篇,分享与传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在全国同类高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其他方面

1.力学笃行,扎根齐鲁,把事业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对标文化自信战略要求,对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任务,依托山东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考古遗址遗迹,在济南、曲阜、邹城、青州、高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以本科生为主完成济南老城区调查研究文集《多维度的田野》《山东地方志中的清官廉吏》《历城区知名文化人物口述实录》等成果的撰写与结集工作;开展红色档案文献资源调研,以数字叙事讲好山东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红色山东”崭新形象,全力服务山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2.数智赋能,面向未来,培养历史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团队依托数字人文实验室和国家档案局档案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培育),坚持“厚重人文 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探索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发现、知识服务、档案智能检索、红色文献智能编研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开放实验平台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效。







上一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乐智者”青少年哲学项目团队 下一条:护理与康复学院临床护理学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