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乐智者”青少年哲学项目团队成立于2020年,是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指导下,以哲学系教师为支撑、在校学生为主体,集教育推广和公益服务于一体建设的创新团队。项目累计为8所学校,10余个社会组织的学生带来哲学运思,累计授课千余节,受益学生三千余人次。项目形成了成熟的准备、试讲、指导的完善的备课流程,建立了全套的总结、反馈体系,建构了全面的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全部哲学门类的内容系统,打造了一系列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青少年哲学普及化、大众化、可推广的教学体系。项目团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我们致力于把哲学视为一种“通智教育”,以批判性思维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以“君子之风”的养成作为价值观培养的核心,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学会独立思考、建立健全人格、培育理想抱负和使命担当。本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以大学生为授课主体的青少年哲学团队,由项目组学生提出课程设计和教案、建立课堂案例数据库,指导教师通过把控课程方向、组织教学研讨、提供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指导,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了《青少年哲学》课程。目前项目已经与济南市历山双语学校、历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大明湖党群街道服务中心等十余家省内外单位达成稳定合作关系,开展定期授课,效果反馈良好。2023年暑期,项目组与陕西陇县民政局合作,成功为当地困境儿童举办了青少年哲学主题夏令营,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这些努力,项目团队获得了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2024年首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卓越团队奖”等荣誉,在国内青少年哲学教育领域获得了良好声誉。
二、主要事迹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机制,在践行中立德树人
“青少年哲学”教育不同于学院式哲学教育,以少年儿童为教育对象,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山东大学“乐智者”项目团队也不同于国内其他高校的青少年哲学团队,以在校学生(主要为本科生)为教育者而非高校教师。项目团队不仅成员主要是山东大学的学生,组织策划、课程设计、讲课实践也都以学生为主体,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专业教师引领下的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与自我行动。项目团队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招纳新成员,每学期制定目标与计划,每周开组会并在长期合作的中小学进行授课。这些工作都是由项目团队的学生自行组织和实施的。指导教师团队作为团队牵头者,主要发挥思想引领、学术指导和资源保障的作用。
这样的项目团队制度设置,体现的是从“培养”到“培育”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强调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框架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从而实现其“自我成长”。不仅如此,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意义感教育不仅是项目团队建立的初衷,还贯穿运行过程始终。项目团队建立的初心,是这样一问:除了追求真理,哲学何为?同学们的回答有二。其一,哲学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有助于人更好地理解世界、社会和自我,因此值得传授推广。第二,这些思考落实为行动,有助于培育有理想有担当、人格健全的“君子”。项目团队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去把哲学推广到青少年之中,自始至终是一个有理想的团队。在课程设计、团队运营、授课实践中,同学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他们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克服困难,进一步加强了自身信念,获得了强烈的意义感和使命感。作为指导教师,我们认为项目团队在解决“思政教育如何入脑入心”这一重要课题上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项目团队的同学在培育青少年“君子之德”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自我培育。项目团队成立四年来,共有百余位同学加入并实际参与具体工作,对于人数并不算多的哲学学科而言,我们自信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引以为豪的成绩。
探索文科实践课的新形式,实现三个课堂的一体化
为了更好地培育项目和推动团队发展,第一指导教师吴童立教授开设了《青少年哲学》实践课程。该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三个模块贯穿在每次课中。第一个模块是学生自主的课程设计与讨论,每次课由1-2名同学进行40分钟的完整课程展示,然后由同学和老师对其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意见包括具体哲学问题理解的错误、课程设计上的缺陷、授课方式上的问题等。第二个模块是学生对青少年哲学教学法的分享,每次课由1-2名同学分享在理论书籍或授课实践中总结的教学法,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第三个模块是授课实录分享与经验总结,每次课由1-2名同学梳理展示他们在对中小学生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和发明的独特技巧,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课程结束时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作业中的一项:修改后的课程设计、教学法研究报告、授课实录分析报告、哲学游戏设计、教学海报设计、课堂剪辑短视频、团队宣传文案等。
这个课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式教学”:无论是课程设计、教学法分析还是案例分析,都是学生自主选题自己完成,而且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题意识,着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它是一种“全过程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在课上展示和讨论,在课后修改和实践。因此,该课程实现了第一课堂(课堂讲授与展示)、第二课堂(课后讨论与改进)和第三课堂(课外实践与总结)的一体化,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课程设计。通过这个课程,团队成员打造出成熟的课程体系,设计出一些有新意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整理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同时,该课程也在项目团队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有助于团队的凝聚、反思与发展。不仅如此,通过课程中的交流碰撞,团队还制定了几个长期目标:(1)联合国内其他青少年哲学团队,建立一个课堂实录和案例的数据库;(2)出版全国第一部以学生为主体撰写的青少年哲学教材;(3)对省内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师培训,联合开发适合当地的青少年哲学课程;(4)开发青少年哲学周边产品,如哲学桌游、哲学游学营、哲学暑期班等(创新创业)。这些设想都需要长期投入,颇有难度和挑战性,如几年后能部分达成,则山东大学青少年哲学团队将成为全国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团队。
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做“大地上的哲学”
自项目团队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教育推广和公益服务的初心,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法研究,这些实践既构成了项目本身的内容,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把哲学教育做成了“大地上的学问”。
2021年7月,山东大学“乐智者”青少年哲学团队六名成员赴济南大明湖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儿童哲学”宣讲,街道20(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以扩大一些)余名儿童到场参与。授课同学引导在场儿童进行了“异想天开”课前思维启发游戏,通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正题,以“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一个起源或终点吗?”等等问题为孩子进行哲学思维启蒙。2021年11月,项目组赴历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授课,为几十名初一至高三年龄段的中学生带来哲学主题课堂,以“电车难题”、“秃头悖论”等有趣而有充满哲思的问题引入讨论,集中分享社会道德判断、逻辑推理步骤、论证结构等内容,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自主探索兴趣。
从2020年秋至今,项目团队一直与济南历山双语学校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每周定期授课。团队会派出三个组的同学前往历山双语学校为三个班的同学分别授课,每个班有一位主讲、一位助教、一位录像,课堂形式不断优化,从“讲堂式授课”升级到“小班化教学”,从传授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四年以来,共授课百余次,受益中学生超过千人,得到了历山双语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2023年暑假,项目团队在陕西陇县举办了第一届青少年哲学公益夏令营。在当地民政局和公益组织“马大夫之家”的支持协作下,指导教师吴童立教授带领项目组11名同学赴陇县苟家沟小学,为当地近30名困境儿童带来了为期8天的课程。夏令营课程设计多元化,内容涵盖哲学思辨、美学采风、读书分享、实践技能等多个方面;课程形式多样,项目组设计了辩论课、调查课等开放式小班课程,开展了政治哲学、密码学、音乐导聆等多视野的教学。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为这些困境儿童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在当地造成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反响。第二届青少年哲学夏令营将于2024年暑期在山东乐陵(山大对口扶贫地区)举办。
2023年10月,项目团队指导山东大学哲社学院2023级哲学强基班团支部进行锻炼青少年哲学授课技能培训,以支部为单位赴济南文化东路文恒社区授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乐智者采取流动式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每次单独发海报进行报名,学生人数4-10人不等,共授课七周,受益人次近百。2024年上半年,项目团队还为山东大学附属小学两个班级的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短期系列课程,效果良好。
在未来,“乐智者”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想法要践行,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