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青岛校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成立于2016年,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派驻青岛校区的综合性教学机构。教研室现有专任思政课教师33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固定教师9人,思政公共教学中心18人,流动教师6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多样、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下,承担着管理服务、思政教学、教育培训等工作职能,在实施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校区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教研室突显出协调各方力量、汇聚育人合力、共建“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提升了青岛校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主要事迹
党建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青岛校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机构,承担着青岛校区本硕博思政课教学科研任务。成立以来,教研室自觉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确保教研室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充分发挥党建在政治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教研室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政治导向和教学原则,多次以集体备课、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注重加强对教研室教师的理论武装,力求打造一支政治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例如,定期召开理论学习“午餐会”,利用中午时间组织党员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畅谈教学体会,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坚定信仰信念。
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教研室结合思政课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拓展性教育实践活动,既淬炼了教师们的理想信念,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真正体现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的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例如,定期开展党支部实践学习考察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到刘谦初故居、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市一战遗址博物馆等红色实践基地考察学习,有效拓宽教师工作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本领。
充分发挥党建在组织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教研室立足于教学团队成员构成多样、具有流动性等特点,以党支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发挥教学团队的独特优势。例如,在本科评估期间,教研室发动党员全天候值勤,在繁忙教学任务间隙,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培训本科评估知识,练习机器设备使用方法,顺利保障完成了青岛校区本科思政公共课教学评估工作。
制度建设
自成立以来,青岛校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始终坚持制度发力,聚焦校区实际、课堂实际与学生实际,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坚持以制度建设与效能发挥保障提升教研室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完善制度规范。坚持内容全覆盖,截止目前,教研室已经初步制定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思政课教研室工作制度》,涵盖集体学习、双周备课、资产管理、财务报销、教学教务、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坚持对象全覆盖,结合教研室特点,确保制度建设全面覆盖教研室范围内固定教师、流动教师、思政中心教师等不同身份人员。完善的制度规定不断推进着教研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精细化,为顺利开展教学、管理以及服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强化制度执行。在教研室日常运行过程中,坚持用好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无论涉及任务分解还是奖优评先,均以民主讨论的形式形成方案,经过反复的实践磨合,逐步形成了重团结、讲规则、乐奉献、争先锋的良好氛围。
工作实绩
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教研室现承担青岛校区本硕博全体学生11360人的思政课教学任务。教研室师资力量构成丰富,涵盖法学院、政管学院、海洋研究院、环境学院等多个学院,多样化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全体思政课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新时代思政课。教研室教师受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邀请,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与八所在青高校教师共同录制电视节目,为学生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教研室教师聚焦主责主业,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等,出版著作4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教研室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化教学研究,获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山东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课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构建思政课“三全育人”体系。教研室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持续深化思政课育人实效。近年来,教研室立足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积极联系调动各部门资源力量,全面覆盖各年级以及专业学生,连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大赛在评价标准上不以精致形式为要,而是重在学生参与和身体力行,以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务实高效而受到各方好评。思政中心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发挥育人优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鼓励教师走进社会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教研室注重教师研修,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师赴省内外高校、鳌角石村等实践基地展开教学研修,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教研室教师利用假期参与了由樊丽明教授牵头、八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淄博现象”专题调研,亲赴淄博进行调研,形成了《“淄博现象”中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专题调研报告,参与编著出版了《流量时代的城市治理与法治:“淄博现象”启示录》,编写了《新时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淄博现象中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教学案例,并将调研内容融入有关思政课程,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汇聚协同育人合力。教研室教师受聘“青岛市教育系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讲指导中心”专家、“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教研组暨专家名师团队成员。在青岛市教工委组织下,深化与在青大中小学校的交流沟通,指导大中小学“思政微课堂”宣讲比赛活动等。依托山东大学(青岛)—青岛十九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联盟,与青岛十九中等中小学校集体备课、联合教研,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