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教育工作者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教育工作者 >> 正文

王敏(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4年06月23日 00:39  点击:[]

一、个人简介

2011年7月起任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辅导员,每年负责全院近400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共青团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并承担学院新媒体宣传和校友工作,承担党课、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授课任务。曾在疫情封校期间为在校学生和国际生理发,被《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任职十三年以来,在儒学院扎根一线思政工作,勇于尽责担当;在落实五育并举中深耕细作,坚持育人为本。

作为学院唯一专职辅导员,把繁重的多线工作转化为管理优势,创新搭建“本硕博协同化管理平台”、“学工、党建、团建系统化联动平台”,聚焦思政育人主责主业,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水平,优化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以山大基因为底色,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开展各类主题党团活动、精品学术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美育、体育和劳育等活动千余场次,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思政育人方面成效突出。创办并运营学院微信公众号“儒果儿”,复刊研究生学术刊物《励学》,打造了知行讲堂、导学思政+平台、典籍故事青年说、乡村儒学研究生实践团、就业加油站、非遗小讲堂、校友访谈等特色品牌活动。

二、主要事迹

思想政治方面

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辅导员岗位育人初心和时代使命,提高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水平,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爱岗敬业,勤勉尽责。

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全省社科理论骨干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示范班、全国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班、山东大学作风建设研修班等培训,系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教育政策,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问题和做工作,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育人成果,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工作作风方面

坚守育人初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全年全时在岗,坚持做好“四进”,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积极破解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难题。疫情期间统计整理一千余份学生动态数据报表和重点关注学生动态台账,切实做到对学生底数清、情况明;在疫情防控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为留校过年研究生和国际学生理发,及时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陪同就医,疏导情绪,帮扶学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关爱资助,指导生涯规划,助力毕业就业。

坚守责任意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工作中时刻紧绷责任弦,把学生安全稳定放在首位,把防范化解风险贯穿始终。建立各类工作台账,高度重视重点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信息更新和动态追踪;筑牢网络阵地,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积极主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有效舆论引导。

坚守师德师风。在工作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润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十二年来,始终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用真心感召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情凝聚学生、用行动引导学生。对待学生各项管理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守各项工作纪律规定,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

工作实绩方面

儒学高等研究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学院横跨四个一级学科,院内有《文史哲》和《民俗研究》两个CSSCI来源期刊和《汉籍与汉学》CSSCI集刊。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术立院、人才兴院。”王敏同志立足学院特色,统筹开展思政工作。一方面强化思想引领、聚焦重点;另一方面坚持五育并举、突出特色。创办了“知行讲堂”育人体系、“导学思政+”平台等品牌活动,打造了“儒果儿”公众号和《励学》刊物,并持续开展“典籍故事青年说”“乡村儒学”“非遗小讲堂”等文化实践育人项目。

1、“知行讲堂”育人体系

2012年主持创办“知行讲堂”育人体系,包括一讲堂、一沙龙、一访谈。其中,“知行讲堂”延请社会各界人士为学生讲授人生一课,引领青年学子知行合一,将青春理想扎根山河大地,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融入时代和社会关切,已举办21期。“知行讲堂校友职业规划沙龙”,邀请儒院毕业校友回母校,为在校同学分享职业发展经验,提升学生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已举办5期,“知行校友访谈”通过凝聚校友力量,引领青年学子传承山大基因、塑造山大品格,已办50期。

2、“导学思政+”平台

发挥学院学科交叉优势和三大期刊编辑部导师群体优势,创新导学思政模式,拓展学术育人路径,以九个学科青年导师为主体,创办“导学思政+交叉科研讲座”“导学思政+青年导师沙龙”“导学思政+师生读书会”三个平台(已办50余期),与尼山国学大讲堂(已办56期)、儒家文明论坛(已办80期),形成学术资源矩阵。通过学术育人和成长引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整体提升,连年获评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术之星、优秀学术成果奖、五四青年科学奖。

3、“儒果儿”公众号

2014年创办儒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儒果儿”,开通“儒果儿FM”栏目,2023年4月创办官方视频号“山大儒果儿”,组建学院融媒体矩阵。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全国两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百廿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送重大选题,已成为网络思政育人重要阵地。目前关注量即将过万,订阅/师生数比位居院级公号前三。

4、《励学》

《励学》于1933年国立山东大学时期创刊,此后因时局停刊数十年。2003年由文史哲研究院复刊,此后短暂停刊。2013年王敏同志组建《励学》编辑部并带领骨干完成再刊。重新打造的《励学》期刊,涵盖文、史、哲、民俗版块,融学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开创了人文社科研究生百家争鸣的学术新天地。目前已再刊35期,并定期与省文旅厅和省政协下辖刊物进行文化交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励学》历经两代传承、三次发展的故事在《山东大学报》(22年第13期)刊载报道。

5、文化实践育人

把社会实践作为推进学院“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发挥学科优势,在社会实践中融汇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国家文化复兴、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多次获评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经过十年探索,形成了品牌化实践育人体系,打造了“乡村儒学实践+中华美德宣讲”“非遗小讲堂”“典籍故事青年说”三项长期文化育人工程。

“乡村儒学研究生实践团”自2012年成立,作为指导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在服务社会中学以致用。先后在菏泽、淄博、章丘等地进行大众儒学实践,宣讲中华美德,开展公益支教,并与高青唐坊镇合作打造《尚书》政德教育基地。“非遗小讲堂”以山东民间非遗项目调研、走进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非遗讲座和展演等方式,带领学子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践行文化“两创”,获评省级专项优秀实践团队;“典籍故事青年说”于23年启动,预计连续五年举办五季,是落实思想引领和文化引航,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育人项目。

其他方面

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展前沿工作研究。发表思政教育领域学术论文6篇,其中CSSCI来源刊3篇,人民网理论频道1篇,被山东大学报全文转载;主持或参与13项校级及以上课题,其中省部级3项;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6次,其中省级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

上一条:王靖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下一条:王培军(土建与水利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