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山东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山东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中美环境与健康技术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主持4项国家级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Water Res..等刊物上发表240余篇SCI论文,出版4本教材。
从分子、细胞、动物层面上建立了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价的方法学,证实了不同层面上毒性评价的关联性与可替代性。解决了高浓度、强酸性染料废水副产硫酸钙渣危废处置能耗高、成本高、风险大的行业难题并实现了产业化。确定了土壤中苯酚的修复值和联达化工地块无需修复的结论,节省了7000多万元的修复费用,为历城区、济南市和山东省2017年国家督察案件的销号及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主要事迹
德才兼备,坚持身体力行尽职责
刘汝涛教授严于律己,坚守职业操守,治学态度严谨,矢志于教育事业,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优良师德,从教近20年来,他始终坚持“永远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与学生相处时严慈相济,与学生交流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科研和工作经历点亮学生前进的方向;为人谦虚谨慎、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刘老师注重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过程,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环境毒理学》本科课程入选山东省精品课程;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设计并实施了科教融合创新交叉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方案,组织搭建了“环境与健康菁英班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开创了本科生创造性教育可靠的新途径。刘汝涛教授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探索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环境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山东大学环境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并形成了环境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多次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山东省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三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于2014年、2018年两次作为首位获奖人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成为研究生导师近二十载,刘汝涛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这份事业的崇高热情和坚定信念,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为我国环境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环境检测与健康领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汝涛教授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用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指导着学生。现已培养博士生14人,硕士生94人,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等荣誉,毕业学生遍布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不同岗位,并已逐渐成长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其中,主要代表性博士研究生宗万松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1项,在Wat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性硕士生赵星辰前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攻读博士,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目前受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等环境科学领域Top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发表的文章Web of Science总被引1945次、单篇最高引用358次,2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1篇文章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除此之外,这些学生毕业后都以不同方式反哺母校,展现出新时代的山大力量。
开拓创新,坚持科研实践共进步
刘汝涛教授主持了二十余项纵向基础研究课题,针对环境中有毒污染物与体内生物大分子发生复杂相互作用过程中诱发毒性效应评价、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学不完善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从功能大分子、细胞、动物层面上建立并完善了颗粒物中的铅、镉在细胞内释放规律并诱发氧化应激、活性氧、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等毒性效应与机理的方法学,为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将蛋白质氨基酸侧链的氧化产物作为描述蛋白质氧化损伤位点、损伤程度评价的新型生物标记物;设计并研制了微流控电泳的自动进样、单细胞溶膜、电驱动仪和芯片模板,搭建了单细胞中污染物检测所需微流控芯片电泳的研究平台,为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单细胞水平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发明并制造了扣除荧光内滤效应的实验装置,推导出了消除荧光内滤装置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了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污染物与功能大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内滤效应干扰的科学与技术难题,突破了污染物体外健康风险评估的瓶颈,利用灵敏的光谱学等技术手段,建立并完善了环境污染物在体内、体外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学,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撑。
刘汝涛教授秉持着“精耕细作、攻坚克难”的工作理念,长期致力于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的前沿科学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离和去除为核心,深入开展毒性机理及评价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将基础研究与技术研究紧密结合,完善了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大宗废物资源化、减量化过程中低成本、低能耗、环境安全资源化瓶颈技术难题,实现了废物安全资源化并在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环保领军,攻克难题守绿水青山
刘汝涛教授主持了一百六十余项横向科研课题,包括校企技术合作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
在校企技术合作方面,将毒性作用过程、机理应用于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创建了“废物风险评估--低能耗、低成本精准脱毒—减量化、资源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的“分散染料生产中副产石膏渣资源化新型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蓬莱嘉信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实现副产硫酸钙渣安全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天然石膏的开采量,解决了分散染料生产过程中副产大量硫酸钙渣危废处置成本高的行业难题,为公司每年节约1000余万元危废处理费用,实现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及产业化。刘汝涛教授团队以突破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科学与技术瓶颈为目标,解决了吉地尔有限公司厂区内存留物质资源化的难题,他们使留存物质通过中和、转化等处理作为肥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并消除了环境隐患与风险,为行业树立了优秀的典范;团队研制了阻隔地下水污染物扩散的辅助装置和用微生物菌剂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为保护水资源安全,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为实现土壤修复和治理,提供了经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为美丽中国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围绕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研制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为打好石油烃污染的净土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编制的《土壤抽测技术指南》和《隐患排查技术指南》,为筑牢土壤安全防护墙提供了技术保障。刘汝涛教授将现场采样检测数据与污染物风险评估建模相结合,科学地解决了土壤风险评估中无“苯酚”风险控制值的难题,并用应于历城区某化工厂苯酚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工作中,纠正了之前其他评估单位的错误结论,为企业节省了7000余万元的修复费用,为历城区、济南市和山东省三级政府国家环保督察案件的销号提供了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