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 正文

王甲莉(齐鲁医院)

2024年06月23日 00:04  点击:[]

一、个人简介

王甲莉,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科研处副处长,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承担《急诊医学》、《精准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编委参编《急诊医学》国家规划教材,作为副主编编写《临床医学研究导论》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9人。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Commun (Accepted in principle)、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等发表研究论文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二、主要简介

作为一线教师,王甲莉老师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围绕习总书记“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王甲莉老师作为团队骨干成员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承担本科生《急救知识进课堂》、《心脏骤停“救”在身边》及研究生《急诊医学的基础和前沿》、《精准医学》等课程,其中《精准医学》入选首批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作为编者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急诊医学(第2版)》,《急诊医学》自出版以来在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40余所高校选用,印发近2万册,该教材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医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提升了急诊医学生培养的系统性。

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王甲莉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救治、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群体健康、医工融合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形成了“彰显齐鲁特色、支撑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应对国际挑战”的辐射引领效应,为我国输送了大批“呼之即应、召之即来、来者能战、战则必胜”的急诊医学卓越人才。自从教以来,已培养和指导了29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王甲莉老师对教学和科研充满热情,敢于面对挑战。这种科研态度和精神一直感染着课题组成员。在王老师的关心和影响下,已毕业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踌躇前行:有的投身临床,成为医者仁心;有的继续深造,勇攀科研高峰。刘文雯,在读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0位/共12位)、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表彰等多项奖项,现就职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张瑞,读博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年,获国家奖学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受邀在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年会作报告2次,毕业后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工作,目前担任心血管研究室负责人。魏开铭,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齐鲁医院)重症医学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在读,中共党员,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道德风尚模范奖、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无论身处何方,大家都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各自的风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甲莉老师始终坚持因材施教——面向本科生则传授医学通识知识,面向研究生则传授临床研究方法学,重点培养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助力拔尖人才成长。种种举措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培育了有数字智能范式和转化应用能力以及前沿创新能力的急诊医学卓越医学人才。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危重症科研团队核心骨干成员,王甲莉老师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围绕“如何实现急危重心血管病精准救治”这一重大临床需求,建立了针对不同结局事件的风险评估技术和危险分层方案,揭示了“醛风暴”是急危重心血管病发病及进展的共性驱动因素,创立了适宜我国急危重心血管病人群的精准救治方案,推动了我国急危重心血管病救治水平的提升。近5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获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多次在美国心脏联合会(AHA)、欧洲心脏病年会(ESC)汇报交流研究成果。申请人开发了“专家就在我身边”临床实用的小程序(网页版、微信版),以协助临床医生对急危重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参与编写专家共识《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诊疗方案,服务我国急危重心血管患者。

上一条:王加华(儒学高等研究院) 下一条:王 军(国际教育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