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王军,博士,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及研究31年,承担9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学院每一届本科生授过课,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5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潜心投入,乐于创新,教学能力突出,评教成绩多年位居前列,获得“山东大学教学能手”及学院“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曾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学院学科建设、教学文化建设、资源平台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承担公共服务时间长、岗位多,乐于奉献,从无怨言,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套,近5年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参与6项,发表教研论文6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主要事迹
春风化雨,暖心育人
从事教育工作30年,王军老师始终怀有一颗师者之心,不仅认真完成知识传授的教师责任,还将关爱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作为教师的使命。课上课下乐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沟通,被学生称为“军妈”。她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素质发展,从邮件格式、课堂礼仪等细节入手,严格要求和提升学生的素养;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和家庭烦恼,常常在下课时向王老师倾诉,有时站在教室外面一聊就是两个小时,有的学生毕业几年后仍然会回母校找王老师倾诉困惑、寻求帮助。每年都有本科生希望王军老师能担任他们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她总是爽快答应,并为项目团队一丝不苟地修改项目策划书和实践报告,她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的社会实践团队也多次在学校和省内获奖。
王军老师教过的外国学生不乏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国际500强企业管理人员、国外大学教授,王军老师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位中国教师真诚、友善和包容理解的胸怀。在一次教学评估中,一位来自欧洲的学生写了一封长信给王老师,指出了他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的一些不同意见,王军老师认真写了很长的回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该改进的改进、该坚持的坚持、该解释的解释,既坦诚又中肯,这位学生大为惊讶和感动,一改往日不配合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变得主动、友好、自信。
二十年来,王军指导和培养了105名中外硕士研究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初入学时,王老师会和每位同学进行一次“长谈”,从个人的学术兴趣、未来的就业方向,到人生目标与理想,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学生们眼中的她,真实、自然,能让每一位和她交谈的人切实感受到被尊重,她的话语总能带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研究生阶段是年轻人真正走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成长期,王老师与学生们谈论社会问题时的理性与包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她尊重每一位研究生的个人追求与研究兴趣,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心仪的课题,她每次发回的论文反馈意见都能看见密密麻麻的批注和修订标记,正是这种细致与严谨,让研究生经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清晰路径与范例。2016级硕士研究生叶舒阳同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获得“山东大学十大学术之星”称号,王军老师获得山东省和山东大学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励。王老师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共情,精准地找到每个人的优势与弱项、特点与诉求,为同学们提供恰到好处的建议,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来要求人,而是用一点一滴的以身作则来感染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人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写道“王军老师让我看到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力、能如何改变一个学生的生命。无论未来我是否会站上讲台,我都要努力做一个王军老师一样的人——总能激发他人心中良善的动机。是我最可亲可敬的导师让我看到拥有一颗爱人的心,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一旦沐浴过那样的光,便无法忘记,即便在日后遇到浑浊不清的职场与生活,也时常想到那道光。谢谢您,王军老师,一直发光指引我们。”王老师6次入选学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
深耕教学,潜心创新
王军老师从教31年来,对教学的敬畏与热情一分未减。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国际学生的9门课程,不管多少事务缠身,始终视教学为第一要务,课堂上永远保持饱满的精神面貌,在教学上不吝付出。在研究生课《汉语教学法实践》中,全班研究生写出的教学设计报告总字数多达15万字。按照惯例,老师本来可以直接打一个分数,再进行集中点评就可以了,但王军老师为了让每个研究生都能得到最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为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报告做了详细批注,有学生在邮件中写到:“看到您用心的批注和宝贵的建议,非常感动。您百忙之中还这么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的作业。如果没有具体的指点,我到实践中大概率会出现眼高手低、云里雾里的窘况。”
王军老师还乐于做一名“岁老心不老”的教学创新性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成为同行中的先行者。(1)教学手段创新。从2015年开始设计录制专业微课,为翻转课堂打下资源基础;成为山东大学最早将网上课堂互动软件zuvio引入本科课堂的老师;带领课程团队研发录制了“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慕课,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2)课程模式创新。创设“集合式高级汉语词汇”课程,经过二十几轮实验探索,已形成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教研论文在业界形成较大影响。(3)课程思政创新。专业核心课程《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融入“中文国际传播使命”“每个志愿者教师都是一张国家名片”等课程思政内容。
(4)教学方法改革。《汉语国际教育导论》采用了课堂互动+微课讲解+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建立中外学生课程学习共同体,根据差异化教学内容互做“小先生”;设立“初识学术文献”分享环节,做到一进大学门,便摸学术门。
(5)教学模式创新:“产赛学研”相结合。《汉语教学法实践》课将教学实战训练与全国教学微课大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将小组微课设计主题订单化,根据本行业内商贸汉语、儿童汉语等实际教学需求完成产品,学生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值,课程作业屡次在全国专业微课大赛中获奖。(6)教材创新。正在研发的1+X新形态专业教材《国际中文教育导论》,采用了纸质教材+知识点微课+课程APP+课程资源库的立体化方式,有望成为该核心课程国内第一套新形态教材。
近五年本科教学评教平均成绩和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评估平均成绩名列前茅,多次在国际学生中获得100分的评教成绩,是学院汉语教学领域公认的王牌教师。“山东大学教学能手”、“山东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称号。
铺路发声,勇于担当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应国家战略而兴的朝阳学科,需要拓荒者和铺路者。作为一名教龄超30年的骨干教师,王军老师参与了山大第一所孔子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项目启动工作;在任国际教育学院教学院长期间,为学院建设与专业发展开疆拓土,为主完成了教育学双学士学位模式(2005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07年)、语言与文化传播博士点(2009年)、教育部来华本科生预科教育指定培养院校(2009年)的申报工作,从无到有构建起专业平台、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为主参与的“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化、复合型、创新性’汉语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为主创建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的“山大模式”多次受到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嘉奖,为山东大学赢得了荣誉。在教学管理与教学促进方面完成了开创性的制度建设。2000年为主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评估模式,陆续建立了教学指导教师制、集体备课制等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倡导发起了重视教研互动的月度“教学工作坊”、年度“教学研讨会”和学期教学反思会等,这些制度在学院已坚持实行二十年,成为学院的常态性规章,在良好的教学文化的影响下,学院教学整体水平实现了飞跃,近年来学院年轻教师连年获得省赛教学一等奖。
王军老师治学扎实,学风稳重,研究视野开阔,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发展等学科根本性问题的关注角度敏锐,善于对一手教学经验进行模式凝练与总结,发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山大声音”。主编的《西医汉语教程》在全球发行,是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教材;联合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对全校通识课教学质量评估所开展的质性研究成果《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对我校本科生培养的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与参考。论文《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文献他引频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排名前 0.1%。近5年来,发表教研论文6篇,申请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与4项。
学术分享、服务社会,王军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所得投入到学术交流中,作为国家汉办(现教育部语合中心)公派专家,先后7次赴韩国首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讲学;作为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中文全球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最早一批研究者,先后为英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的汉语教师以及“全球中文教学交流平台”举办专题讲座,在“中文联盟”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的“汉教讲说”栏目上线《基于等级标准的词汇教学策略》等,赴香港、澳门、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或授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山东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力。
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的崔永华教授曾评价“王军老师是一个对汉语教学充满热情、对自己学生满怀关爱,具有感染力与目标感,教学能力令人赞叹的优秀教师,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高校教师扎实勤勉、开放创新的优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