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 正文

王加华(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4年06月20日 16:21  点击:[]

一、个人简介

王加华,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民俗研究》(CSSCI)副主编、《节日研究》(集刊)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农业史、图像史学、区域民俗学研究,在《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被结构的时间》等专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以及国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多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二、主要事迹

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做同学的学术与人生导师

候选人2006年4月进入山东大学工作,18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先后开设本科生课程2门,年均60余学时;主讲或参讲研究生课程11门,年均120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四个相统一”,努力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敬业爱生,朴素勤恳,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取得不俗育人成绩。

2010年候选人获评山东大学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获评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自2010年至今,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7人,其中毕业19人,在读8人;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毕业4人(截止到2024年6月底),在读6人。同时指导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本科毕业生9人。 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指导相结合,着力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每两周召开一次读书与学术汇报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近五年指导同学在《中国农史》《民俗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6篇;强调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所指导研究生没有出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优化研究生外部学习环境,除按相关规定发放助研津贴外,还注意通过田野调查补助、购书补助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经济支持;积极带领硕博士参加田野调查以及非遗保护传承、乡村文明行动等,增强同学社会责任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4人前往西藏、青海、四川巴中等中西部与边疆地区工作,6人进入地方文化或非遗保护部门工作,5人升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读博深造。

作为儒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负责人,多举措并举,培养最具创造力研究生

候选人作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负责人,基于学院社会学、中文、历史、哲学多学科并存的局面,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理念,多举措并举,努力培养最具学术创造力并契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极大提高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与社会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特色制度与措施,如“儒林”学年论文报告会、“历下论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讲坛、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支持计划、跨学科培养导师组制度、国际交流支持计划、学位论文院内评审制度、中华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坛与读书会等。其中“儒林”学年论文报告会,学院硕士在读二、三年级与博士在读二、三、四年级的所有同学,于每年10月提交一篇正式学术论文,由至少3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答辩讨论,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绝大部分修改完善后的一等奖学年论文,被CSSCI期刊录用发表。中华古典学术传承创新暑期学校,延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砥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新生力量,连续两年(2022、2023)入选“山东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获批山东大学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文化‘两创’背景下古典学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并被推荐为山东省重点项目。

一系列特色培养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博士研究生论文外审优秀率稳居山东大学人文社科诸单位前列;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数量逐年提升,如2022年发表CSSCI期刊论文54篇(当年博士在读人数118人);博士研究生毕业数量逐年提升,从2018年的12人提升至2022 年的32人,延期毕业率大大降低;2018年以来,9位同学获得山东大学研究生最高奖学金“校长奖学金”,1人获得山东大学研究生最高学术奖项“学术之星奖”,9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奖,6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学术成果奖;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大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政府机关等部门,良好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勤于学术,取得优异科研成绩

候选人紧贴时代与学术发展潮流,将“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 相结合,构建历史学与社会学相融通的桥梁,强调“历史”与“当下”的连续性与密切性,关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积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农耕传统与中华文明”为研究主题,从农耕角度重新理解中华文明的性质与特质。具体研究领域为主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以及图像史学研究等,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文史哲》《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45篇,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主体或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8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被结构的时间》等著作8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项,国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四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1次。《中国研究生》杂志2020年第6期曾以《民俗学研究七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加华教授访谈录》为题,对候选人的相关研究理念等做了专门访谈介绍。

上一条:王季超(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下一条:王甲莉(齐鲁医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