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全国社会工作专业标准起草专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成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理事长,山东省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监事。济南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济南市社会工作督导专家,全国相关地市社会工作机构顾问、督导专家等。
二、主要事迹
一、坚持实践育人指导创新创业持续推动教学与实践双向发展
(一)创新创业大赛服务罕见病群体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我的第一使命和责任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自1996年始,我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为中国社工人才的培养而贡献力量。专业教学育人过程中,我坚持实践育人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致力于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2015年以来,我以督导老师身份支持“为罕而创”团队成员以“学术+实践”并重的形式,主持罕见病主题论坛200余次,开展定点扶贫关爱罕见人群等社会实践活动数百次,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罕见病人群的困境和需求,从而积极参与到罕见病防治和关爱行动中来。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指导的学生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服务模式——“两个中心、一个平台”,专门服务于罕见病群体,通过互联网和社会工作的结合,为罕见病群体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一模式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与国赛铜奖的荣誉。
(二)发起成立基金项目可持续推动困境群体服务
比赛结束后,感动于学生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团队成员决定将获得的两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持续支持罕见病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一万元,共同成立了“为罕而创”罕见病项目基金。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为罕而创”罕见病服务实践专项,使“为罕而创”项目获得了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不仅在于回馈社会,支持罕见病群体,更在于其愿景的拓展或许触及更多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带来专业服务下的改变。基金保障的实践项目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可持续推动教学与实践双向发展。
二、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行业标准与政策制定督导工作推动专业发展与进步
(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和推动者
自2008年开始,我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各个层面的社工知识的培训工作,为省市和中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而不懈的努力,足迹覆盖北京、长沙、内蒙古、成都、重庆、福建、深圳、河南、济南、潍坊、青岛、枣庄、济宁等地。同时,作为全国职业水平评价专家,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十多年的力量。
(二)行业标准与社会政策的参与和建设者
国家层面,我作为全国社会工作标准起草专家、小组工作标准制定组的组长,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领导和指导下,经过专家的齐心协力,2017年12月《社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行业标准由民政部颁布,本人是第一排名;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的主任委员,积极履责,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督导标准的编写,2021年3月《社会工作督导指南》行业标准由民政部颁布实施,本人作为第二排名,行业标准的颁布推动了社会工作行业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国家政策方面,2015年5月,受民政部委托,负责“十三五”时期残障康复社会工作推进路径课题研究。
地方层面,山东省地方标准《村(社区)民主协商工作指南》的建设工作;济南市地方标准《街道(镇)社工站服务指南》的建设工作都由我的积极参与和助力。积极参与济南市《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起草和编写工作,此办法于2022年3月颁布。
(三)社会工作督导工作的引领和推动者
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主任委员、山东省和济南市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多年工作中通过召开督导年会,推动督导教育、实务和研究的发展;作为督导专家在全国各地开展督导培训,到相关省市开展督导服务和督导评估,推动在地督导人才的建设和督导实务的发展。同时,到全省各地进行督导服务、督导评估,承担督导顾问和督导专家角色,足迹遍布潍坊、烟台、威海、德州、枣庄、东营、滕州等地。可以说我引领和推动了山东乃至于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
三、引进承接国内外服务项目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枢纽型研究中心专业使命勇担社会责任
(一)引进和承接国内外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引领推动社工服务发展
2004-2006年引进和负责香港理工大学与舜耕办事处合作的“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项目,这是省内第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的专业的社区建设项目。2004-2006年,引进、负责(2年)并参与了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提供资金、由曼尼托巴与中国妇联和女子学院合作的“中国农村妇女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当时是国内第一个为时最长(6年)的、跨国跨省的、国际合作的农村妇女社会工作项目。该项目为济阳农村妇女参与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该项目成果收录在《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98-2008)》中。2008-2010年负责市中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支持专业服务,这是省内最早国内较早为该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并为未来专业服务提供了模板。2007年至今负责香港紫藤妇女支持网络项目,为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服务。2012年负责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重生行动”社会心理支持服务山东站的项目,为唇腭裂儿童家庭提供社工专业服务。2014-2017年负责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大爱之行”能力建设视角下老年人社区参与全国重点示范项目。上述服务项目开拓、引领和推动了山东省乃至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的发展,而在当时在中国开展此类专业服务没有“前车之鉴”,没有国家政策、没有政府资源,没有专业人才队伍,在此情景下,我凭借对专业的“崇拜”和责任,以及对弱势社区的关爱和使命感而不知疲倦的奔跑。
(二)创办省内首家社工服务机构引领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发展
2007年10月与社工同仁成立“济南基爱社工服务中心”,这是山东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国内较早),开创了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专业服务的先河。作为原副理事长、现任总督导,早期以志愿义务的方式尽职尽责引领基爱、引领济南乃至山东专业社工的发展,尤其是项目化社工的发展。机构荣获中国社工协会颁发的山东首个(全国14个)“先进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奖,快乐老家服务项目成为中国社工协会第二批社工实务创新基地,机构老年人、青少年、弱能人士服务项目被市社工协会评为“优秀社工服务项目”。十多年来“基爱”取得了专业服务成绩,获得了很多荣誉,赢得了政府和服务对象的认可、肯定和赞扬。
(三)创办省内首家平台型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与研究中心引领推动社会组织支持网络建设
2017年成立山东省社会工作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枢纽型平台型的专业服务机构,负责对全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能力建设和“地接”基金会的儿童、社区服务项目。该机构搭建起全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的支持网络,为基金会的服务项目落地提供了支持。
(四)国家危难时刻教育与专业使命共铸无愧人生
“5.12”亲赴“前线”:无愧人生和专业。2008年,作为国务院妇儿工委聘请的10名社工专家之一,不顾余震、不顾危险,亲赴汶川“5.12”大地震第一现场,为灾区人民提供了为期10多天专业服务。因为圆满完成了“特殊任务”,收到了国务院妇儿工委发给山东大学的“感谢信”,用专业的力量,服务于国家危难,有价值和成就感,无愧国家、人生和专业。虽无愧国家、人生和专业,但却愧了小家和父亲,因为去前线期间,正好父亲癌症晚期病危在医院,需要我作为长女在身边陪伴,当时在“家.国”“去.留”之间纠结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去往灾区的飞机,我回来不久父亲走了,错过了生前最重要的陪伴,是我心中的痛和遗憾。但我内心清楚,父亲是深明大义的人,他一定不会抱怨我,而会为我感到欣慰和骄傲。
“新冠疫情”线上“奔赴”:无愧专业和教育。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作为督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督导专委会联合医务专委会组织了100多名专业学者和医护人员,线上奔赴一线和黄冈在地的社工机构一起服务与在地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等。经过两个多月的服务,项目组陪伴62名医务人员、50名医务人员子女、25名社区工作者、11名困境儿童、4个村15000名群众渡过了这段特殊时期。同时,项目组通过行动研究建构了“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联动模式”。受到了在地社区居民、青少年和政府等相关各方的认可,我们的服务在社会工作杂志和澎湃新闻中报道。在我组织动员专家学者上“前线”的同时,我认为社工教育要写在大地上,所以就组织动员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线上黄冈防疫和山东救灾网络的本地线上防疫工作中的传播工作,同学们在防疫期间写了70多万字的报告资料,师生将专业的力量作用于国家危难之中,有价值,不愧人生、专业和教育。但同样愧了“小家和老人”,正当线上防疫忙到“废寝忘食”之时,我的公公病危在“ICU”病房,我作为长儿媳同样经历了“两难”的煎熬,同样经历了家事国事的“心痛”,再次经历了亲人的离别,却又一次被家人包容和支持,这也成为我一直奔跑在社工路上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