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史全岐,空间科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委会副主任,《EPP》、《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空间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空间物理和行星物理领域科学研究,并组织团队研发粒子辐射探测器,进行太空环境和人员所受辐射的研究,承担国家载人登月航天员辐射监测技术等任务。在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成果多次被美国宇航局、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天文学会、《自然》杂志等列为研究亮点。获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BASU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二、主要事迹
树立榜样,引领学生科技报国
带领团队通过每周两次集体会议、多次专题讨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自身丰富的学术素养和人生经验为榜样,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如鼓励博士生姚淑涛参加南极科考这一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姚同学在读博士期间,已可以熟练使用多个卫星数据以及空间观测设备,凭借着这一优势成功解决了南极多项设备出现的故障,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转。科考一年半时间内,他除了进行空间物理观测和设备维护外,还完成了多篇专业论文,其中一篇被JGR杂志主编列为“编辑亮点”并被美国物理学会会刊EOS报道,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2018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论文(2021年)等多个奖项。
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持续帮助学生个人发展,毕业生留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到航天部门、高科技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任职,继续开展空天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相关成果转化工作,获评国家“海外优青”、省自然科学奖,成为美国基金会评专家、国际深空探测计划合作科学家等,代表性案例见下表。
姓名 |
毕业学历 |
就业情况和成绩 |
孙为杰 |
硕士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科学家,23年依托北京大学获评基金委海外优青,国际水星探测Bepi Colombo 计划合作科学家 |
肖婷 |
博士 |
国家航天五院513所高级工程师,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
沈晓晨 |
博士 |
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多个美国NSF资助基金,并多次次被聘为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 |
姚淑涛 |
博士 |
山东大学特别资助博士后/齐鲁青年学者 |
苟晓晨 |
硕士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助研,获基金委青年基金,研究成果被科技日报等报道 |
厚植科学家精神,交叉融合培养
除传授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鼓励独立思考,通过正规科研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负责任有担当、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逐步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科学家。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科学与探测任务中起到关键作用,大多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独立创新能力,近3年指导学生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9项,并获批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1项。
进行理-工-医-生物交叉融合培养,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传递空间科学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急需人才。指导空间物理硕博生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开展空间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电子信息、天体化学和行星光谱学等专业交叉结合的工作,培养效果显著:校内首批交叉培养研究生商文赛相关成果登上业内权威杂志JGR封面,被美国宇航局报道并指出其可为人类登月提供辐射环境方面的重要参考;空间物理博士生王慧姿提出并证实“地球风”可在月表生成水,成果被《自然》杂志和美国天文学会收录为研究亮点。带领空间物理研究生研制便携式中子辐射剂量仪样机和中子与高能带电粒子谱仪,成功交付国家航天员**重大需求**项目,并承担中国空间站科学与应用项目,开展神经细胞夹层像素阵列空间辐射微剂量探测技术研究。
探物究理,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自立自强
围绕日-地-月空间物理过程特别是地月空间环境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了研究。
1.发展了用以直接确定日地月空间磁结构维数、方向和速度的多卫星数据分析方法,被国际上称为“史等人方法”,被纳入NASA标准工具箱,获邀撰写SSRv综述。
2.突破传统观点发现太阳风物质能量进入地月空间的新途径、太阳粒子轰击月球的新过程及地球风产生月球水的新机制,被评价为“标准磁层模型没有预测到”,被收录为Nature、AAS、EOS、NASA科学亮点及JGR封面,为深刻理解地球和行星环境演化提供了参考。
3.利用包括我国嫦娥三号在内的多颗卫星观测数据,首次观测到地球等离子体层中存在月球潮汐信号,并发现其特征与成因显著区别于大气、海洋等区域的潮汐。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并入选基金委2023年度工作报告中的优秀资助成果。
获评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地系统BASU奖是当年国际唯一获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是中国空间物理学科首位获得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奖是当年空间物理唯一获奖者。
近年来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深空探测方面的战略任务,国家HTY科研训练中心-个人中子辐射**技术研究项目、嫦娥四号项目-月表中性原子及粒子辐射环境研究等。带领团队进行自主卫星载荷研制,致力突破国外探测技术和科学数据“卡脖子”问题,2024年初,团队自研中子与高能带电粒子谱仪搭载“未名一号”卫星升空,用于探测近地空间粒子辐射来源,为山东大学自主牵头研制的科学探测载荷进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