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彭朝晖教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教学效果突出,曾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我最喜爱的老师”、本科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并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长期从事“数据库系统”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年均教学量200余学时,主持专业核心课获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主持教研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2)和山东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21,2023)。科研方向聚焦数据库系统、大数据分析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山东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担任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山东大学(青岛)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主要事迹
潜心立德树人、创新教学学术
彭朝晖教授重视理论学习,坚持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院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多次做“立德树人、做好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教育工作”“全面从严治党”等党课报告,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所负责联系的系统结构教研室党支部和2020级专硕党支部均获评五星级党支部,系统结构教研室同时荣获山东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在做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彭朝晖教授悉心投身立德树人工作,长期驻守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一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先后为本科和研究生讲授9门专业课程,直接受益学生3000余人,近5年年均教学量200余学时,教学工作量在学院教研岗教师中名列前茅。彭朝晖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一环,课堂是“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主战场,所以他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的听课反应,揣摩如何将真正重要的知识点以最有趣味的形式传达,让学生领会到知识点的必要性和高阶性,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愿意在课下主动求索,获得更好的学习产出。
持续辛勤的育人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绩,彭朝晖教授先后荣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我最喜爱的老师”、本科教学优秀奖、青岛校区十佳书院导师等系列教学荣誉奖励。他主持的专业核心课“数据库系统”于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彭朝晖教授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当年全国55人),该奖项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颁发的重要奖项,学校领导评价“彭朝晖教授的入选,既是对他本人也是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
彭朝晖教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承担教育部“101计划”工作组成员、“数据库系统”课程建设组专家等重要的教学学术岗位,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及面上项目3项,以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3篇,主持完成的大数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显著促进了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2)和山东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21,2023)。在教育部教指委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计算机大会教育论坛做关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青年教师进阶等主题报告20余次,覆盖百余所高校,受益教师万余人次。
深耕科研沃土、凸显山大特色
彭朝晖教授长期从事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领域研究工作,曾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多次荣获教育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学科方向负责人,彭朝晖教授在面向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分析与推荐、制造业时序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优化等方向做出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及企业委托等项目10余项,实现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彭朝晖教授重视科研服务国家需求,结合山东大学数据库和大数据学科特色,与浪潮软件科技公司联合成立“山东大学—浪潮科技数据要素治理研究中心”、与国产数据库旗舰企业联合成立“山东大学—人大金仓数据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能制造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加快系统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需求。研究成果在AAAI,KAIS,SDM,WSDM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被国际知名数据挖掘专家在顶级期刊论文中多次引用,获充分肯定,并应用于浪潮集团、海信集团、青岛一汽等大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在智能推荐、故障预警、节能降耗等领域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价值,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40余名,获批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团体标准等20余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包括:
创新异质信息网络建模与表示方法,有效增强异质信息网络的表达能力,拓宽其研究应用领域。提出异质信息网络主题建模与聚类、极性异质信息网络相关性度量、通过对抗学习进行跨域推荐的异质信息网络嵌入等方法,进而提出研究基于异质信息网络的制造机理和数据统一建模与表示学习方法。成果被国际知名数据挖掘专家Philip Yu教授在顶级期刊TKDE论文中多次引用,获充分肯定。
创新广度学习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跨域推荐方法,有效解决数据稀疏和冷启动问题,提高推荐精准度。提出基于评论和内容挖掘、联合张量分解、潜在特征映射等技术的多个跨域推荐模型,在AAAI、KAIS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连续被TKDE、KDD、SIGIR、IJCAI等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正面引用,并被作为SOTA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成果应用于海信聚好看智能计算云平台,有效提高了生产环境下智能推荐精准度,荣获202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创新研发基于商用车行业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系统,探索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分析方法,提升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精度和可解释性。提出基于历史轨迹的长距离行车省油路线推荐、基于多元时间序列的两阶段故障预测等十余个融合机理的算法模型,攻克了在不同场景下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油耗分析预测和省油路线推荐新技术、创新了基于商用车联网大数据的车辆故障检测与预警技术,成果应用于青岛一汽等大型商用车制造企业的故障预测、节能降耗等领域,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彭朝晖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山东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
勇担服务大任、铸就学科美名
彭朝晖教授在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积极投身学校和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他长期承担学院服务工作,担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等工作10年,2018年5月担任党委委员、副院长以来,分管本科生及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室与安全管理、资产管理、教育拓展等工作,并于2024年1月兼任山东大学(青岛)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彭朝晖教授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身份,注重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工作站位,增强工作使命担当,严格自我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坚决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多次放弃与济南家人团聚机会,2020年曾连续2个多月、2022年连续3个多月,坚守青岛校区学院一线工作岗位,确保了学院本科教学和实验室安全秩序的长期稳定发展。在青岛校区校园封控期间,针对封闭管理时期线上教学特点,他创新性的构建了涵盖教学管理、任课教师、学生管理的教学协同帮扶平台,多方协同保障了学生在特殊时期情境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作为计算机专业认证和拔尖基地建设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彭朝晖教授积极探索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形成两大专业三大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格局,涵养了积极的教学研究生态,培育了硬实的专业实践文化,教师教研和学生创新不断取得佳绩。他组织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两个校级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组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第4次工程教育认证、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实现了山东大学计算机学科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突破,组织获批全国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并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考核评价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彭朝晖教授重视实验教学及教育数智化工作,主持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改造专项等重大实验教学改革建设项目20余项,建设形成了“资源集约、平台一体、开放创新”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在山东大学(青岛)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中,直面青岛校区通识课和劳育课资源不充分的问题,主动积极承担责任,组织开展“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实验室6S精益管理与实践”“虚拟现实基础与实践”等系列可覆盖全校区本科生的通识和实践课程,有效提高了青岛校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供给水平。
彭朝晖教授受邀担任学校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专家,积极协助学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培训,为山东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于2020年发起创建了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并担任首届专委会主任,为加强山东省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出突出贡献,提高了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科的业界影响力,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