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万熠,现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端工程装备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承担了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项、中车集团等企业项目20余项,获国防科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
二、主要事迹
万熠同志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树立了“价值引领、工学交替、三元融合、卓越养成”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入挖掘大国工程、大国工匠和大国重器中蕴含的精神谱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艾兴精神”,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己任,激发学生工程科技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培育研究生6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7人,博士研究生13人。培育参加双创竞赛的本科生200余人。万熠同志获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带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万熠同志采用竞教融合的教学方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以赛促学。万熠同志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并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51项,获优秀指导教师31次。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文强获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办了国内领先的陶瓷3D打印公司-辰坤智能和易造科技公司。
万熠同志引企入教,以企业真实需求作为学生研究项目,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作为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一批国家急需、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2012-2017年担任学院副院长期间,与歌尔、中国重汽、临工集团、比亚迪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博士。2018-2021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先后为学校聘任1400余名行业导师,制定了《山东大学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培养政策。2022年担任学院院长以来,与临工集团共建了“山大—临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二机床厂共同申报“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与日照市政府联合建立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指导的本科生李成龙在本科阶段参与临工集团的产品研发,解决高负载AGV的车架稳定性分析问题,毕业后进入临工工作。指导博士生夏岩研制长悬臂变截面减振刀具,解决工程机械公司马达壳体大吃刀量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大、效率低问题,将加工时间由30分钟缩短到9.8分钟。
万熠同志为我国高端装备领域培养了一批新时代高质量工程科技人才,指导硕士生陈大为毕业后入职超越科技公司,作为负责人攻克了野外环境下国产服务器DIMM内存稳定性的行业难题,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唯一金奖,应用于军工领域;指导硕士陈涛毕业入职中国某船舶研究所,作为核心人员解决了“XXX跨域协同及指挥控制”工程难题,应用于某关键海军装备中;2011级硕士生王滕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期间发表6篇SCI论文,前往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读博深造;2016级硕士生任冰获校长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读博深造;2018级硕士生张晓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山东省优秀毕业生、首批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书记,前往香港城市大学读博深造;2020级硕士生研究生纪振冰获校长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大学“五四青年科学奖”。万熠同志也获得山东大学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万熠同志面向智慧巡检、智能建造、应急救援等领域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长期奋斗在科研与创新实践一线,专注于特种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针对特定场景多导致构型设计难的问题,提出功能-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方法,突破专用场景机器人构型最优化设计技术瓶颈,设计了二十余种专用新型机器人构型。针对机器人作业场景非结构因素多导致环境感知难的问题,发明了定位信号缺失条件下北斗卫星导航绝对定位和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的方法,提出了弱纹理环境下目标识别与语义分割方法,实现了机器人在复杂现场实时同步定位与建图、实时地形分类及可通行区域识别等功能。针对机器人大负载多自由度作业机械臂精准操作难的问题,建立了机械臂机电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动态反馈机制的控制系统输出实时优化补偿技术,解决了机械臂系统中在非线性、参数时变形和负载扰动影响下高精度控制问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包括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1项(副组长),国自然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JMRH项目2项等,承担中车集团、金钟集团等企业项目28项。发表论文22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60篇,包括SCI论文76篇,成果先后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1区TOP,IF:10.697),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中科院1区TOP,IF:10.517)等中科院1区TOP学术期刊8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等110余项。编写了《山东省增材制造产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建议》,参与编写了《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2021版)》。疫情期间,制定了我国首个应用于灭菌消毒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标准(《应用于灭菌消毒场景的智能机器人运行条件》)。
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5项,其他奖项3项。疫情期间,制定了我国首个应用于灭菌消毒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标准。研发了多功能双臂救援机器人、核电站应急处置机器人、安防巡检机器人等10类特种机器人,其中2类机器人分别被评为全国首台套样机装备,主持开发的多功能救援机器人获中央电视台30分钟专题报道。带领团队与临工集团、济南二机床厂、广泰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助力企业产品转型升级。
万熠同志以体系建设为核心,建设了工学交替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打造了“基础-通识-学科-专业”四层次多模块融合课程矩阵,开发了“原理—虚拟—实体”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参与建设的“超高速切削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同时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教学共享平台面向全国开放共享。
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作为学院院长,主持构建了“兴趣-能力-使命”贯通、“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达成的创新教学体系,开展竞赛/项目牵引、双创学分增设、毕业设计前置等改革举措,全面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制定了本硕联动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导师制等系列培养计划,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融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推动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工程”,深度参与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构建“质量自觉、过程强化、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综合评馈机制,在教学中革除一元评价、一维评价弊端,将团队评价、实训成绩和综合素质考核引入培养评价体系。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大-山东临工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智能检测与控制、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等4个专业实验室,配置了智能机器人、数控加工单元、VR设备等智能装备。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设备上云上平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两上三化”建设思路,建设基于GPU云平台的共享实践教学云平台,构建融合“智能制造+智能控制+信息技术”的多学科实践教学平台。承担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维度、立体化改革”、“基于智能制造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5项,形成成果“基于分布式的跨校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