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孙田丰:山东大学翻译学院骨干教师,山东大学“教学能手”、“优秀本科生导师”、“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曾多次获得“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省赛一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优秀教案大赛”一等奖;主持山东省社科项目一项、山东大学“新文科”及“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各一项;编写外语类教材三部,发表外语教学类C刊一篇;指导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省赛、“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演讲、写作、阅读、辩论、笔译、国际传播力国赛奖项。
二、主要事迹
践行师德、育才育人
孙田丰老师作为翻译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始终将师德放在教学首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016年至今,孙老师开设的《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思政课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全过程,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通过英语演讲与论辩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做到育知和育德的有机融合、达到育才和育人的真正统一。
2021年,基于《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孙老师主持申报了翻译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方案“红星照耀中国,献礼建党百年”—英语演讲课程思政项目。该项目是翻译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践行“党建+专业”工作模式,深入党建和专业互动的实践探索。项目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举措的时代背景,贯彻并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央文件精神,切合“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和辩论大赛的爱国主题,融合支部党建活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多维创新思路。在历时一年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项目依托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教学,秉承“一体两翼”的课程理念,嵌入德育美育经典案例,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学。课程针对2021年“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定题演讲题目: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组建了近100人的在校本科生参赛选手队伍,成立了翻译学院英语演讲教师培训专业团队,对参赛选手定期开展线上英语演讲培训,内容包括演讲构思、演讲结构、演讲发表、即兴演讲、演讲问答。同时在线下开展对选手演讲稿的修改、演讲肢体语言的辅导、演讲参赛视频的录制等环境的具体辅导。项目最终达到多元实施目标,开展师生合作共建模式,实现网课建设、竞赛获奖、科研产出多维成效,团队成员多次在教工支部主题党日和党建活动中分享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和教学实践经验,得到授课学生和同行教师的认可与肯定。
2022年,在《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的基础上,孙老师开设了“理解当代中国、传播中国智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大学生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获得山东大学教育典型案例评选双创课程类三等奖。课程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双语读本,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更好理解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逻辑、中国故事的叙事框架。孙老师通过课堂热身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数据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主题内容学习和研究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完成英语口头产出任务,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意识,提高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课内外、线上线下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研讨创新与合作探究的综合素养,促进演讲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课程以2022年“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大赛题目“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智慧”为契机,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舆论斗争和软实力较量更加激烈,国家迫切需要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该双创课程致力于推动学生创新知识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工作新亮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授课学生已在外语类、科创类、社会实践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斩获外语类竞赛国奖10项,省奖12项,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近20余项。
2024年,孙老师的《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成功申报获批山东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是程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的新时代要求,充分结合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为指引,以山东大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世界一流大学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为导向,以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中对英语演讲课程提出的思辨能力为目标和参照标准,结合外语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建设的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导向,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全面对接《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明确的人文素养、学科知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实现思政教育与语言素材的无缝对接, 将思政教育元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融入到英语演讲与论辩教学过程中。同时,该示范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针,以伊万尼奇(1998)身份建构理论框架和图尔敏(1958) 论辩模型作为理论参照,尝试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探究专业本科生英语演讲与论辩文本成品和话语活动中的身份建构特征和思辨能力发展现状。基于课程目标,孙老师带领的示范课团队成员整理了包括“展现家风、志向、报国等家国情怀的当代中国新青年代表何江(哈佛大学毕业演讲)”等10个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设计了课程思政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的推广演示文案,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录制了英语演讲与论辩线上示范教学视频。孙老师的《英语演讲与论辩》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开设,满足了翻译专业本科生熟练运用外语,掌握演讲技能,提升思辨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的学情需求,培养学生成为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新人。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孙田丰老师自2014年担任山东大学翻译学院竞赛秘书和竞赛指导教师以来,一直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外语类竞赛及科创比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科创实践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项外语能力及科创素养。孙老师2018、2019、2021、2022、2023、2024连续6年荣获山东大学(威海)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8-2021年连续四次荣获山东大学(威海)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前列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英语写作、阅读、演讲、笔译、口译、辩论、国际传播力和短视频大赛国赛、山东省赛奖项,同时获得“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外教社词达人杯”词汇大赛、全国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华澳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大赛国赛省赛奖项,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023年,孙老师成功申报山东大学(威海)外语竞赛及科创人才培养平台项目,组建专业教师竞赛培训及教研团队。平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山东大学(威海)外语类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本科生外语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该平台的建设顺应外语学科发展的“新背景”,回应外语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应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挑战”,聚焦学生外语创新能力的培养。外语竞赛及科创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外语类学科竞赛的模式,尝试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组建和参与“SRTP”山东大学本科生科研培训项目等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对外语科研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外语科研素养。该平台始终坚持四个具体发展目标与方向:1.培养外语竞赛人才;2.培养外语科创人才;3.探索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及模式;4.提升外语学科教师素养。平台体现六大特色和创新点:1)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新背景;2)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元素;3)顺应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4)借鉴学科理论的新前沿;5)融合文理学科的新方法;6)开拓外语教学的新实践。 同时,顺应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数智化的前沿趋势,外语竞赛及科创人才培养平台将充分利用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及翻译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如翻译学院口译实验室。同时,平台将依托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共同建设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英语写作数智化实训中心,开始全校范围内的外语竞赛实训通识课程,探寻外语教育融合式发展道路。
勤耕教研、创新文科
孙田丰老师作为山东大学翻译学院骨干教师,发挥自身二语写作学术研究背景,钻研教学理论,勤耕教学研究,努力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写作教学新路径。
2023年,孙老师主持申报山东大学(威海)重点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新文科英语学位论文写作》,组建了由翻译学院中美修辞学研究中心、大学英语写作教研团队、学术英语写作与研究方法课程组骨干教师构成的专业教材编写团队。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过程实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紧扣新文科建设时代背景,融合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坚持以外语新文科建设和本科生实际写作需求为导向。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框架结构参照二语写作和写作修辞国际前沿理论包括写作声音建构、写作体裁分析、写作认知过程、写作文化适应。教材内容包括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体裁特征、写作声音表征、写作过程监控、写作社群融入四大板块共十六章节,从写作主体、写作成品、写作过程、写作环境四个维度视角详细介绍英语学位论文写作的语言文体特征和话语活动机制,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论文选题、研究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章节撰写、论文修改全过程,赋能学生适应学术写作文化,融入学科话语社群。教材体现六大特色和创新点:1)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新背景;2)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元素;3)顺应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借鉴学科理论的新前沿;5)融合文理学科的新方法;6)开拓写作教学的新实践。项目建设开展一年以来,成果显著。孙老师基于编写教材的教学案例荣获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案大赛一等奖。通过对编写教材初稿的试用,孙老师2023年指导两名本科生、2024年指导四名本科生获得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毕业论文。同时,基于该教材的一篇学术研究论文在国内CSSCI刊物发表,两篇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在2021年跨学科写作国际会议、2022年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议上进行宣读,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该项目成果是国内英语学位论文写作领域的新编教材,编写依据主要源自五“新”思路,编写团队植根新文科建设的“新背景”,迎合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对英语学术写作的“新挑战”,融合学科交叉创新的“新理念”,突出设计多维立体的“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