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2022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王芬

发布日期:2022-09-10 点击次数:

王芬,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现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的焦家聚落考古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成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特展。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研究主题是扎根田野考古、开展以聚落考古为核心、科技考古为支撑的史前社会研究。获首届中国考古大会“金爵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培养研究生35人,研究生在《考古》、《东南文化》、《东方考古》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5篇,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20多人次。

师德师风方面

坚持学无止境的信念,践行“立身以立学为先”的理念,按照“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明确育人目标,“担”字当头,“创”字领头,“责”字贯穿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三十年如一日往来于田野、课堂与实验室之间,潜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守正创新,在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考古教研体系”、考古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中践行新时代的教师师德师风要求。

二、教书育人方面

2006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担任研究生导师10年,培养研究生35人,指导学生在《考古》、radiocarbon、archaeome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人类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等高水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并有多名学生获颁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培养的研究生宋浦文同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的教学三原则,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长期担任考古专业的骨干教师,主讲10余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手工业考古、化学考古等。承担“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课程、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新文科建设项目等。

三、科学研究方面

王芬教授扎根田野考古、开展以聚落考古为核心、科技考古为支撑的史前社会研究,探索聚落考古发掘和研究新范式,在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等领域富有成果。1999年起长期参与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鲁东南两城镇聚落考古项目,课题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聚落考古的成功案例。2007年以来即墨北阡聚落考古在比较小的发掘区域内对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做最大化解读,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2016年负责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确立了黄河下游迄今“年代最早”的城址,为研究王权产生、礼制萌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特质和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贯彻多学科合作和中外合作的研究思路,实践“理论教学—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三位一体教研体系的构建。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完成著作《化学考古》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与美国耶鲁大学等长期合作,从陶器生命史的角度,按生产、流通、使用和废弃的路径研究陶器,并开展陶器岩相分析、陶器脂肪酸残余物分析等创新性研究。

主持的焦家考古项目获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第1位)。《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合著)。获山东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获首届中国考古大会考古专业青年学者“金爵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各类委托项目20多项。

王芬教授的工作成果在国内外媒体上多有报道。《人民日报》的《在广阔背景下理解中华文明特质》中称“焦家田野工作揭示出了复杂的聚落演变过程……因为精细的田野工作,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已经日趋完备,也极具特色的海岱墓葬礼仪的认识……激发我们从各地区文化互动的角度思考距今5000-4000年间中华文明形成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的《大汶口六千年》中也对中华文明起源、东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的讨论。

四、社会服务方面

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2018年主办国家博物馆“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这是高校考古成果第一次以特展形式走进国家博物馆,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社会影响力。

发挥学术优势,对接国家及区域文化遗产战略,参与制定区域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为山东省及各地市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承担多项大型文物考古勘探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项目,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

相应国家科技需求,服务重点领域和学术创新。参与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工作,聚焦学术前沿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服务文化强省战略,围绕考古新发现、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学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