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刘延俊,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海洋研究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三十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海洋装备及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项,经费总额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11部,荣获发明专利2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
【个人事迹】
从教三十年来,刘老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在教书、育人、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也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已成为山东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学科带头人。刘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团队学风建设
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面,刘老师以身作则,立德树人,引导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科学家精神,并不断强调遵守学术道德这一科研底线的不可侵犯性。既保持了研究课题的连续性,又保证了课题的创新性,始终将毕业研究生的论文查重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科研管理机制建设
课题组作为国家海洋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刘老师抓住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契机,站在本行业领域的学术前沿,以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和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不断完善科研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了团队特色人才管理模式。
采用导师组指导、学术例会(一月一次)、研究生组会(一周一次)、专家学术报告、参加相关展会、与涉海单位合作研发、联合培养等形式,有效拓展加强团队人才培养的途径。另外,一流的科研队伍也应当有灵活、高效的团队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从而使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及管理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刘老师带领团队建立了职责清晰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明确各承担项目带头人的职责和考核目标,细化各项目参与成员的分工,强化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了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教师领衔、博士生为主力、研究生全面参与的学术团队。
三、学术交流会
积极资助团队教师去德国、美国、挪威、荷兰、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与调研工作;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方向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及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比如,2018 IEE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System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中方举办)、2019年韩中联合海洋能源研讨会(韩方举办)、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Power and Mechatronics(中方举办)等在国内或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后组织团队所有成员开展学术交流组会,由参会人员介绍会议内容及交流心得;
积极参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不仅资助团队师生参观其他单位的站台,还带领研究生组织搭建己方展台,锻炼学生的讲解与交流能力,在与展方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交流中促进学习与创新;
四、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除了指导与敦促每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刘老师也非常关心每个人的全面成长成才,每个学生的点滴变化都被他看在眼里,并对学生的成长困惑进行语重心长的交流沟通和无私的帮助,真正做到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导师”这一身份的深刻内涵。
五、科学研究和项目攻关
在科研方面,刘老师带领团队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尤其是自2004年开始涉足海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工作以来,先后承担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问海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大型科研项目,累积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中国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
刘老师带领团队研究生共同解决科研过程中的各项技术难题,经反复论证,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具有海况自适应功能的120kW漂浮式液压海浪发电系统,突破了海浪能发电装置转化效率低、电能输出不稳定及海况环境适应性差等关键技术难点,初步实现了波浪能高效高可靠性发电。
刘老师带领研究生自主研发了4000米深海自持式智能Argo浮标,能够实现4000米水深的海洋连续剖面测量,装置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顺利完成了海试,并根据海试效果,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改进设计,目前,第二代Argo浮标也已经顺利完成海试,效果良好。
除此之外,刘老师还带领研究生研制了横轴转子水轮机波能发电装置、海底底质声学现场探测设备、基于锚泊浮台的波浪能和潮流能互补仪器设备供电系统、可长效自主运维的智能深远海养殖平台、自主式水下航行器、两栖破冰车等系统和装备。每项成果的研制过程中都离不开刘老师的勤奋钻研,统筹指导,亲力亲为,为团队研究生树立了榜样,研究生也在与刘老师的共同工作中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水平。
六、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鼓励团队研究生创新实践,刘老师极其重视试验平台建设及产学研交流合作基地建设。针对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需求,现在已搭建海浪模拟发电液压试验台、海浪模拟六自由度平台、PIV测试系统、新型主被动升沉补偿试验台、微型海洋生态模拟舱、高性能数值仿真工作站等多台套软硬件系统可为本团队研究工作提供直接支持。
为学院发展需要,刘老师作为主持人,带领研究生自主设计了国际首套海洋微生态环境模拟舱(mini-MECS),打破目前国内外实验水槽纵向深度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模拟各种海洋环境条件,而且具备温度和光照等参数的调控系统,已经被教育部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该项目的研究建设过程中,刘老师从选址、地质勘探、设计、材料选型、制造全过程、现场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各环节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在2017年9月初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ni-MECS屹立在青岛校区校园内,为山东大学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的建造成功,不仅是山东大学在海洋科学总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而且在国际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七、教学工作
刘老师为本科生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促进本科生学习与理解,每年度教学过程中至少组织一次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从本科毕业生处了解到,由于刘老师工程经验丰富,讲解精辟,毕业生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科研深造中,都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获益匪浅。
刘老师为研究生讲授《流体动力控制》与《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等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据历届研究生所说,刘老师在科研中一旦发现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不足,会及时进行纠正,补充讲解相关的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大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的能力。
2018年11月,为促进教学与科研方法的创新,刘老师参加在无锡举办的第十三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并在会上发表自己的经验见解,与参会教师交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心得体会,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学生所获奖励与毕业去向情况
学业奖励:多年来,培养硕博研究生荣获学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小松中日奖学金等各类学业奖励70余次(包括国家奖学金5人次),已经毕业的研究生90%以上都获得了各级各类奖励。
创新奖励:2014年,刘老师带领团队制作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件,荣获教育部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创业奖励:2018年9月21日,“2018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青岛蓝谷顺利举行,由刘老师培养的研究生,代表山东大学“巨浪海洋能源信息科技”创业团队,于17个国内外创业团队中争得冠军。
毕业生就业情况:刘老师任教30年来,共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其中,进入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任教的毕业生有6人,一部分研究生就业去向包括海洋一所、深海基地、一汽大众(长春总部、天津分部等)、厦门航空、山东航空、浪潮、中国重汽、博世、华为、博格华纳等国内外著名研究单位和企业,另有一部分硕士经刘老师推荐进入山东大学的合作院校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九、团队师生评价
作为海洋工程装备学科带头人,为学院、学科以及团队发展需要,刘老师付出了巨大心血,由于师生团队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工作量逐年提高,在团队组会外,与学生多为邮件沟通,经常深夜回复每个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从研究生处了解到,邮件多为凌晨一两点或早间六七点回复,周末甚至小长假多在实验室与研究生沟通交流,为研究生解决各种科研和生活中的困惑。
由于工作需要,每周要多次往返济南与青岛两地,从学院处了解到,2018年11月刘老师因工作繁重累到失去知觉,学院领导与诸位同事、亲朋多番规劝,团队青年教师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研究生科研困惑大多集中起来与其沟通处理,以期为其减轻工作负担。
总之,刘老师在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方面都是历届研究生尊敬的榜样,其培养的优秀学子已经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所学所知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对刘老师悉心培养的最好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