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2019年教书育人楷模推选人风采]刘陆鹏-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发布日期:2019-06-06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刘陆鹏,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英国肯特大学访问学者。现兼任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任教期间,曾获得山东大学工会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大学优秀老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个人事迹】

  治学严谨,硕果累累。刘陆鹏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制度与伦理,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制度创新理论研究”、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制度与伦理关系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实践与理论——制度变迁主要流派》、《历史之谜求解》(第一作者)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100余篇。其中,《试论生产力标准》(《文史哲》1988年第2期)获1987—1988年度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制度的伦理效应》(《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获199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关系》(《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获200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获200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个人排名第1位)2001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求真务实、独树一帜。刘陆鹏老师认为学者要有求真的学术良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事实、遵守学术规范、有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勇气。只有学者秉承学术良心,才能不计较名利得失,全力以赴地表达真实的思想,学术担当也就蕴含其中了。在刘老师看来,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有务实的态度,一定要避免陷入空泛,一个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否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故而,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都与具体的理论、现实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市场经济与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制度与发展、制度与伦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内在矛盾等。特别是他从制度分析入手探究社会发展,把马克思的实践观、历史观融为一体,真正把理论的可能性和实践的现实性关联起来,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价值。无疑,这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之责任的自觉。自工作以来,刘老师的工作以及教学方面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曾多次获得荣誉。1986年,荣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1年,被评选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评选为“山东大学优秀老师”、“全国模范教师”。这些荣誉的取得更能突显刘老师的坚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严谨治学态度。刘陆鹏老师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5年9月—1987年7月,担任山东大学哲学系83级班主任;1988年9月—1990年7月,担任山东大学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双学位班班主任;1991年9月—1993年7月,担任山东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辅导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春风化雨,培育英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在其中。在学者与教师之间,刘陆鹏老师说自己首先是一位教师,然后做些研究工作。三十年来,刘老师孜孜不倦地奋战在教学一线,青丝变华发,自本科生到博士生,担起7门左右的课程教学任务,2009年以来教学工作量任务较大,所承担的本科生、硕士生以及研究生的课时数量都位居教研室的前列,始终坚守教学岗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树立了榜样模范,也经常热心指导其他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对高等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体认,他认为虽然教育本身具有育人的性质,但不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育人。人是自己成长的,“育”只是提供条件,不能代替成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自己能够通过“教书”在教育的火候时机上拿捏得当,那就很好了。他始终认为,学生们都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对由此产生的结果负责。在本科生的课堂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上课迟到。刚刚结束高考,步入大学的本科生难免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刘老师通过严格要求,培养了学生对待学业积极认真的态度,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在硕士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刘老师便告诫学生“读研就是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希望通过读书感悟成长,学会生活。学生也能通过读书,收获学科知识带来的快乐,刘老师会定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探讨学习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及时的解答疑惑,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硕士研究生面对读博和工作的两难境地时,刘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在博士研究生的课堂上,刘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刘老师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他从不局限学生的研究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自己的兴趣点,撰写相应的论文,督促学生积极向期刊杂志投稿发表,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本领。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对此不放心,总想代替他们判断选择,做一些越俎代庖的工作,实际上又代替不了,只能越代替越糟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老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是桃李满园。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沐浴师德,潜心学术,在读期间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30篇左右,多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生培育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刘老师在每年的元旦前后,都会邀请学生们共进午餐,大家欢聚一堂,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畅谈未来一年的规划,并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当所指导的学生遇到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困难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引导,细心指导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刘老师会倾听学生的意向,为学生分析利弊,并根据学生性格为学生提出合理建议。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传道者,必以道德文章而立。刘陆鹏老师严格自律,高标卓识,潜心学术,硕果累累,关心学生,淡泊名利,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师德风范立于广大师生心中,充分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骨和品格。当意气风发的激扬青春转换为深沉思索的人生金秋,密涅瓦的猫头鹰开始展翅飞翔。在刘老师智慧的羽翼下,学生们砥砺学术,勇于精进,敢于担当,正在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