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2019年教书育人楷模推选人风采] 陈志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19-06-06 点击次数:

个人简介

    陈志军,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院长、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集团公司管理等,国家级精品课程《战略管理》主持人。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著作和教材多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位)和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2、3等奖,获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多次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十余年来,坚持每周为学生组织读书会,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个人事迹

一、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十余年,注重思想工作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陈志军老师先后担任山东大学经济系1985级(4年)、经济管理系1987级(毕业班1年)和1989级(毕业班1年)本科生辅导员,工商管理系2004级(2年)、2010工商实验班级(3年)本科生班主任,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并曾兼任经济管理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从事学生工作期间,他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辅导员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协助大学生梳理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辅导员“三观”的梳理与明晰是塑造和优化大学生“三观”的前提。他用三个字概括自己梳理的“三观”是 “敬”、“责”和“乐”,并把这三个字贯穿于学生思想工作中。做辅导员特别是担任2010级工商管理实验班3年班主任期间,许多工作就是按“价值提倡——确立规范——具体行动”三个步骤展开的,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班级例会制度,感恩教育及和谐班级等。其中1985级大约有60%同学担任过班干部, 2010级工商管理实验班的几乎所有同学都担任过班干部。辅导员和学生定期交流才能把握学生动态,他做2010级班主任时,每月开一次班会,每次班会后把会议纪要发送学生。他认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价值的,因此班会要求每个同学尽可能发言;他认为感恩教育是重要的,曾布置寒假作业是“感恩父母”,开学后每个同学在班会上汇报寒假中感恩父母的具体行动,避免知行不一;班级和谐是重要的,因此提倡同学在班级中互帮互助,积极从事提水、卫生等宿舍公益活动。在他担任2010级实验班班主任的3年期间内,同学们在校期间和谐共处,积极进取,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佳绩。该班同学毕业时,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攻读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研究生,其他同学也找到满意的单位就业。

二、关心爱护学生,多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陈志军老师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管理之中能够把自己的温暖与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增强学生服困难的信心,关心的健康成长。他关注关心个别家庭困难和心理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如2004级一名学生曾因家庭遇到困难,一段时间不能保证三餐开销,他得知后便给予经济援助,该同学已博士毕业并成功创业;该年级另有一名学生情绪出现严重波动,当时送医院治疗2个月,他每周去看望并给于经济帮助,也已顺利工作和健康生活;有一名研究生就业初期不适应工作环境,思想出现波动,他多次与之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现该同学已担任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一位同学有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同宿舍其他同学晚睡晚起的作息时间冲突,导致同学关系不融洽,为此专门开了宿舍会议解决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当学生有其他诉求时,他会积极给予帮助,包括协助学生推荐工作,写读研推荐信,做学生的创业大赛指导教师等,如他从大二担任董明睿同学的创业指导教师,现在该同学已在国内知名的孵化器运营商——凤岐茶社担任高管。

三、通过读书会等形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陈志军老师担任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后,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术团队建设。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也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学生即是师徒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和合作伙伴。导师对学生真心付出,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师的优秀助手,“成人达己,成己为人”。为了凝聚团队向心力,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控制,他组织学生读书会、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读书会的参加者包括他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博士后,后又有青年教师、本科生和其他导师指导的学生参加,现在每次参会人数已稳定在2、30人。每周固定一次的读书会已持续10余年,除个别情况,他参加并主持会议,会后写出会议纪要。读书会的内容既包括阅读文献,也包括讨论研究选题、研究方法、基础和前沿理论、论文初稿和研究心得,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师生要分享会议收获,有时也邀请企业高管分享管理实务和经验,大家也常谈及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学术讨论围绕集团公司管理研究展开,但鉴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也涉及其他研究领域和方向。大家互相尊重分享者的学术思想,遵守学术道德,努力形成敞开心扉充分交流的氛围。他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拓展学术视野,并给予经费保障。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他会及时给予帮助。十多年来,他认真践行导师职责,先后培养了150余位合格毕业生(含MBA、EMBA)。近5年来,有8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占研究生数近50%),其中1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分获校长奖学金,并分获山东大学优秀学位论文(一篇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论文),1人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四、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陈志军老师工作三十余年来一直担承各种教学任务,先后讲授《工业经济管理》、《证券投资学》、《战略管理》、《集团公司管理》和《管理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承担了本科生、MBA和硕博士生等各层次教学任务,教学风格和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他在讲课过程中,把理论问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讲解,既深入浅出,又利于促发联想和深入记忆。如,集团公司管理亦称母子公司管理,其管理模式、手段等可借鉴到父母对子女的管理中,把管理理论应用到家庭管理中;反之,联想自身家庭母子管理的实践,亦可拓展母子公司管理研究的思路。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战略管理》主持人,2009年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山东省一等奖(第二位)和国家二等奖(第3位),先后出版《集团公司管理》、《证券投资学》和《战略管理》等教材。其中他于2014年结合理论与实践撰写的《集团公司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受到高校和实务界的认可,已3次重印,是国内高校最早在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该课程的教师,并受邀为中信集团公司、中国社科院上海分院、山东省国资委、暨南大学等讲授集团管理,相关视频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播放28000余人次。2016年主编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材已重印4次,受到读者好评。

五、积极进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受到关注

    多年来,陈志军老师积极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先后在《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共有10余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是国内集团研究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之一。其中近5年来,在CSSCI期刊发表集团管理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一项,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一项,出版专著和教材各一部。其集团公司管理的研究和提出的“组织相”“准母子公司制”、“集团行政型、治理型和管理型管控模式”等概念引起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相关成果三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等奖。

六、加强自身修养,履行社会责任

    陈志军老师认为人的角色是多重的,为人子、父、师、友、上下级和同学等等,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人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责任。他在家庭中履行相应角色担承的责任,2018年被评为山东大学最美家庭;他乐心公益事业,数次为夏令营中小学生讲授励志故事,个别同学因此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又应邀为家长讲授子女教育问题;他多次从经济上帮助山区困难小学生;多年来,他兼任系主任、副院长等行政职务,很好地履行了职责。

他关注公司管理实务,注重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山东省企业信用评级委员会委员等,参与山东省国资委关于省属集团公司治理和子公司治理等文件的起草与讨论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并被采用,参与浪潮集团公司管理软件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和海信管理经验总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