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青年教师 >> 正文

赵浩然(电气工程学院)

2024年06月24日 12:54  点击:[]

一、个人简介

申请人分别在山东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丹麦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受聘山东大学教授、博导,2022年01月至今,担任电气学院副院长,负责本科教学。目前兼任山东省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IEEE/IEC/CIGRE三大电气国际组织中方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仿真学会专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科学影响力榜。

教学方面:申请人在丹麦科技大学博士、博士后期间作为助教承担全系《电力系统稳定性》、《电气工程仿真软件》讲授工作(共400人次);回国后主讲本科核心课程《电气工程基础》、《运筹学》、《能源科学导论》和《新生研讨课》,研究生课程《专业英语》;作为课程负责人建成省级一流课程《大型深远海风电场柔直并网运行控制虚拟仿真》;作为专业负责人组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2022年工程教育认证、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负责山东大学首个专业知识图扑(电气工程)的设计建设、完成专业2024版培养方案修订;作为分管院长组织建设国内电气专业首个数字化3D案例库(已省内推广,2024年全国推广)、主持开设全校通选国际前沿暑期系列讲座,邀请能源类世界知名专家授课、依托全国首个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工科特色班开展电气领域全球胜任力拔尖人才试点培养。入职以来负责本科毕设30人(5人获校优秀论文)、培养硕士12人、博士3人,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教育部重点赛事,斩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10项。申请人目前教育数字化领域深入开展教研,主持和参与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2项(列1、2位)、主持山东大学教改重点项目1项;融合知识图扑的《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山东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

科研方面:围绕“双碳”目标能源数字化,开发国际首创风电场精细化实时仿真软硬件系统;率先提出“广义熵”的综合能源一致性建模和“碳熵”理论,实现碳排碳轨迹精准量化追踪。近5年主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5项、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引用超3000次,授权/受理专利44项。仿真平台服务于国网、南网、金风科技、华能等领军企业,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综合能源碳追踪平台应用于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大型工业园区,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东电力科技进步奖1项,总经济效益超20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二、主要事迹

不忘初心,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在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坚持以德为先,身体力行。我相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引路人。

2023年我担任22级能网班班主任的工作,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从我做起,同时进行全方位管理。首先制定合理的班级规则和纪律要求,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律和自主管理;其次始终坚持每月一次召开班会,在建立了良好班级秩序的同时,与各位同学之间也建立了稳固而双向互促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和关怀,积极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营造稳定和谐的班级氛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将自己视为学生们的“家长”,主动承担学生“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因此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局限在科研工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也尽力帮助解决。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就读期间不幸遭遇了一起医疗事故,出院后不久又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后遗症。这件事对这位学生造成的打击很大,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刻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事故的情况,并多次与该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鼓励他不要放弃,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同时,我也积极与学院方面沟通协商,力求为学生的就医之路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和理疗,该学生最终战胜了病魔,康复归来,并重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康复后的他变得更加阳光和努力,与其他实验室成员一起,在与其他实验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负责的科研项目在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最高奖项。鉴于他的卓越表现和学术潜力,我向学校推荐了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最终留校深造。这段经历不仅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坚韧,也反映了作为导师,我对学生全人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我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关乎人格的塑造和潜能的激发。

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是我最大的动力和荣誉。今后,我将继续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指导,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尺讲台,做教书育人的典范。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连续性可持续地解决学生们的共性关键问题,我开展了2022级能网班“求知领航”系列班会,围绕“全球能源互联网”、“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竞赛介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形式”等主题,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有效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

我作为学科带头人建设了“新能源精细化建模与仿真测试实验室”,拥有国际领先的数字孪生实验平台,重点支撑学院“国家能源系统数字化技术研发中心”是学生们进行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在实验室学习中,我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实验技术。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进行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仿真研究时,遇到了仿真模型不收敛的问题,连续几天都无法解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即与他一起讨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这次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勇气。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和创新大赛。作为指导教师,我从参赛选题、方案设计到最终实施,进行了全程辅助。比赛过程中,我与学生们一起查阅大量文献,讨论技术细节,并进行多次实验验证。同时帮助同学们进行演示和答辩的准备,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应变能力。学生们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项目展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例如:2023年,我指导的学生团队参加了“兆易创新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他们的项目“风电场精细化实时仿真平台”获得了全国总决赛团队一等奖、最佳路演奖、最具投资价值奖;同年,我指导的学生团队参加了第二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他们的项目“综合能源精细化建模仿真工具箱”获得了全国赛二等奖。

我始终坚持“寓教于研,寓育于践,”通过这些科研实践,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学术水平,还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埋头苦干,做科研创新的先锋。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始终坚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力求在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新型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能源优化运行与控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我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落实科学管理:团队职责清晰,责权对等,确保各研究方向均有1名硕士生导师作为方向带头人,配置1-2名工程师推进工程落地,同时合理分配任务,保证横/纵向课题与个人科研方向一致,团队成员合作互助,共享共治。学生深耕专业技术、潜心科研前沿:融合传统电气学科、控制学科与能动学科,深入研究电、热、气系统物理运行规律,探索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域碳排放机理,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基础上,实现源-网-荷-储全环节优化减碳。

此外,我创新“一线建支部,阵地飘党旗”的党建模式,于贵州红枫湖能源建设工程、青岛中德生态园多能互补等重大工程一线建立师生临时党支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校内与学生支部联合共建,将党建引领落实在教学、科研、生活全方面。团队先后共计20余名师生党员前往贵州、青岛等项目工程一线,封闭作业224天,圆满完成数据采集、能源规划等任务。积累了大量一线实践经验,实现了理论成果关键突破。团队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成为科研创新和解决重大工程难题的先锋力量。

我带领学生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集聚力量引领重大原始创新,打造山大电气样板、锻造青年科研团队、培育引领拔尖人才。团队建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等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电网及各发电集团重大科研立项10余项,总项目金额超2000万。团队把握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战略机遇,从源-网-荷-储四方面发力,实现“低碳综合能源数字化、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新型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三大关键突破,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中文顶级EI期刊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超200,他引次数达624次。其中,赵浩然等完整提出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解决大规模风电场实时控制的问题,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权威杂志发表20余篇。王梦雪等创新提出“碳熵”概念,充分融合国家“双碳”战略,可有效进行碳排的量化和碳轨迹的追踪,在《Applied Energy》、《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10余篇。

上一条:张昀(齐鲁医院) 下一条:赵恒(法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