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王旭,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智慧化工系主任、胶体材料与化工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旭立足服务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潜心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企业和研究院所骨干。在高分子与超分子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认可,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64篇,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等领域内代表性期刊发表论文33篇,受邀担任德国Wiley期刊ChemSystemsChem编委、中国期刊Mater.Futures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总经费超2800万元;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2件,部分成果已转化并在青岛等地企业落地,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事迹
坚持“四个面向”,引领高分子材料的革新之旅
谈到兴趣爱好,你会想到什么?读书,运动,美术,亦或摄影?当对某事物感兴趣时,我们会对其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情感深厚,愿为之付出大量精力。有那么一群纯粹的人,钟情于科学研究事业,单纯又可爱。王旭便是如此,他凭借对科学研究的无比热爱与执着,带领团队在高性能弹性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展现了他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高性能弹性材料在生产及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如何更精准地提高弹性材料的机械性能?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性能弹性材料领域的创新水平较低,实现高机械性能弹性材料的设计与研制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比如,切入到日常生活,普通弹性材料无法满足高端运动鞋中底对轻质、高强、高韧的严格要求;深入到军工领域,航母甲板防撞垫等目前仍需依赖美标,无法满足xxx号的严苛要求。这些严峻的挑战如同高山险峰,阻碍着国人的前进。
超分子化学推动了强韧材料的发展,为性能优异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这一科学基础,王旭坚持“四个面向”,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勇攀聚合物新材料的科学高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大家一起补;必要的合成经验匮乏,请行家来指导。王旭以无比的耐心带领团队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弥补了短板。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关键技能,并有条不紊地推进实验工作。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数百次的失败依然接踵而至。为了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设计并摸索最佳的结构,王旭和团队成员连续两天两夜几乎不眠不休,奋战在实验室。当团队成员们被失败折磨到心灰意冷的时候,王旭一次突发奇想、看似偶然的调整,给几乎山穷水尽的实验点燃一盏明灯,而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科研突破,实则是灵感、耐心、坚持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王旭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适。虽如此,他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为了平衡科研工作,他常常靠药物止痛,继续伏案书写材料;为了不错过与荷兰专家的技术交流,他顶着高烧前往上海参会;为了不影响团队的整体科研进度,即使在病床上,他也与团队成员保持联系,线上指导工作。他言为士则,鼓励成员们深入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尝试,不拘一格。在他的引导与激励下,团队成员脱颖而出,成为各怀绝技、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旭团队的研究工作在2023年迎来重大技术突破。团队成功合成了一系列超强韧、硬度可控、抗冲击和抗撕裂的可循环利用超分子弹性体,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卓越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多个领域代表期刊上,还形成了专利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世平教授评价该成果为“最韧材料”,这一赞誉,是对王旭科研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山东大学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实力的认可。此项研究迅速引起了轰动,山大视点、材料学网、DeepTech、高分子科学前沿等热门媒体平台纷纷报道。研究成果也已成功转化并在青岛等地的企业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高性能弹性材料研究的阶段性成功,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王旭的科研之路,既是挑战之路,更是创新之路,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生花。他以对学术的高度执着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科学赞歌。不懈追求,无限热爱,使他成为无数青年科研工作者心目中恒明的灯塔,护送纯粹的科研人抵达胜利彼岸。
践行教育家精神,聚焦化工新材料优秀拔尖人才培养
王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关怀学生成长,展现了他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2017年自海外归国后,王旭在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扎根,以卓越的师德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群体中赢得了赞誉与尊重。如学生所言,作为老师,他说话有温度,令学生如沐春风;作为导师,他育人有方,是难得的伯乐。“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王旭是知识的传授人,更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引路人。
王旭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工作中,他特别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他深耕基础理论教学,探索视频教学创新,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结合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独特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也成为其自学与复盘的重要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王旭注重因材施教,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进科学教育,以我国老一代科学家爱国育人事迹为主线,构建高分子材料思政课堂教学理念,讲授超分子聚合物学术前沿,阐析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学生走科技报国之路,激发学生深思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生研讨课》中,他通过介绍化合物制备和性能分析的实例,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特别强调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中,他通过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等严肃案例,强化化工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工安全的重要性。
王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工业项目。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王旭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交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并加深对基础科学研究在工业应用中价值的理解。
在关怀学生方面,王旭更是无私奉献,全面关注学生生活和个人成长。他常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生们的日常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排解各方面的压力。他言传身教,不会强制要求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和标准;他永远客观公正,看到学生的缺点,也从不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批评,而是在关键的时刻给予建议和适当的指导;他从不吝啬肯定和鼓励,从不过度赞美,不多问学生私事,学生主动询问的任何事都会真诚地给予意见和建议,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宝贵的人生指导。他是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遨游,也帮助学生在人生路上日益精进。
“你看见了前方的光芒,我则在你的脚下铺路。”王旭的教学生涯是一段充满激情与责任的旅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更在学生心中种下探索知识和贡献社会的种子。
坚定至诚报国信念,助力科技服务社会的伟大征程
王旭在科技社会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通过推动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展现了他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基础研究结合产业实践方面,王旭带领团队率先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发展,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校企合作,勇于带头,不畏挑战,始终不忘严谨求实的初心,全力以赴助力地方科技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王旭牵头的教授团队与青岛圳谷公司经过多次层层深入的沟通协商,成功转让价值2400万元的化工新材料专利包。这一战绩,凸显了山东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加强了山东大学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合作,也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2020年11月,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青岛)研究中心成立,王旭担任主要负责人。该中心致力将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为科技研发的高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已为山东大学带来了超1500万元的到账经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旭不畏艰难,坚持推动项目立项、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及成果转化,频繁往返于济南和青岛两地,独自在高铁上度过多个夜晚。关键时刻的重任是对他的激励和鼓舞。他为钙钛矿光能产业项目的立项四处奔走,经过22天的连续高强度工作,依然能在短暂休息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全力以赴。苦心人天不负,最终,钙钛矿光能产业项目在2023年下半年成功签约。
在王旭的带领下,青岛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科研能力强大的团队,近三年申请了30件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山东圳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导了山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30亿元总投资的钙钛矿光能产业项目。此外,王旭还参与了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青岛研究院的建设,该项目已于2024年3月顺利开工。
王旭始终致力于解决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推动西海岸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以科技服务社会,助力青岛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他的故事充满了奉献与牺牲,激励了无数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每一份耕耘都将迎来累累硕果,不忘初心的科研人也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