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武玉英,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全国铸造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研究聚焦于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液固结构演变与应用关键技术,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获得《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精密成形工程》、《China Foundry》等期刊青年编委。任Acta Mater.、J Mater. Sci. & Tech.等著名国际期刊长期评审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军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等各类项目20余项。在J Mater. Sci. & Tech.等领域内国际期刊发表SCI学术成果70余篇,被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行学者引用1800余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转化成果在100余家企业获得推广应用。
立德树人,强立教之基
(1)忠于职守教书育人
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先后主讲《Advanced Materials Forming(双语)》、《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科学探索与科技创新》和《材料成型原理》等专业课程,坚持“以德为本”、“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精神指导,把道德的实质和内容融入人的成长中去,作为人成长的中心依据,让道德品质和力量发挥作用,把人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针对工科育人的特点,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利用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问题加强课程思政,推动人教结合、产教结合,提升育人质量。
(2)勇于突破自我争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积极参与多项教研项目,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全英文教学探索》、《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应用探索研究》等,探索全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其中《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多元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指导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让班级中80%以上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中,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生的培养。为践行新工科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合理设计科技创新内容,指导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导本科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山东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获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项,本人获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4)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关心热爱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勇于探索班级管理模式,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帮助、激励学生去改正错误、努力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心体贴。担任班主任期间,获山东大学校级先进班集体、山东大学优秀班主任、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称号。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强化科学研究的服务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申请人在其科学研究领域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强化科学研究的服务职能。
(1)开发富磷晶种合金及其应用技术,推动活塞行业的绿色发展
研制新型富磷晶种合金,代替了环境污染的传统材料,建立了富磷晶种合金在Al-Si熔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了强化相及耐热相在铸造铝硅合金中的构型及调控,研制了铸造耐热高强铝合金,其350℃抗拉强度可达120MPa以上。研究了近共晶Al-Si合金的晶粒细化技术,揭示了富硼中间合金对近共晶Al-Si合金晶粒细化机制,大大提高该系列材料的疲劳性能。相关成果在山东吕美熔体技术有限公司转化,相关产品在发动机铝活塞行业市场占有率80%以上,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获得应用,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独特优势。2017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2),2014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2)。
(2)开发铝基轻量化材料,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交通运输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轻量化是推进低碳的重要措施。基于轻量化的需求,建立铝合金的液固演变特性,开发了一系列高强韧铝基轻量化材料,应用于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通过成分优化等手段调控铝合金中的微纳析出相,开发高综合性能(高强、高韧、耐蚀、可焊)、铝合金材料,应用于导电铝合金和导热铝合金中。开发的系列高强韧铝合金材料用于电池托盘(山东创新金属)、后副车架(宁波建新赵氏)和各类底盘零部件(山东宏桥)的制造,该成果授权发明专利7件,2017年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3)开发高强极薄铜箔,实现“卡脖子”材料的自主研制
电子信息是国家重大战略,电解铜箔是实现信号和电流传输的“神经网络”。电子封装用极薄铜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市场主要由三井金属、古河电工、卢森堡等国外企业垄断,成为制约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军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与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形成“铜箔制备成套技术”团队,开发各类高性能铜箔产品,建立了附载体极薄铜箔的成套技术,相关产品在华为进行了验证。
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工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1)积极组织和参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建设
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动产学研结合、支持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以材料液态及液固结构演变为特色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材料学院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申请人自2008年起,积极组织和参与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各类活动,2014-2019年兼任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秘书,2020-2023年兼任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建设,组织实验室的各类学术活动。协助组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定期评估工作,包括实验室总结报告、现场考察以及答辩材料,保障了实验室三次(2012、2018、2023)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确保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其中2018年在实验室评估准备任务繁重之时,放弃产假休息,积极参与到评估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最终实验室进入到“优秀”答辩环节。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多层面覆盖,学科多领域融合,技术多方位链接,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科技创新日益走向“融合”,融合科学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范式。在融合科学背景下,科技研发也日益需要交流与合作。为了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进而培养出科研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2012年起通过多方面努力,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平台,成功搭建了“求材”学术论坛。“求材”学术论坛以“博采众长,因材施教”为主题,本着“传递、交流、综合、创新”的理念思想,为各类学者、研究生及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学术探讨的交流平台。“求材论坛”目前开展了200余场,受益学生4000余人次。深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多种形式,依托实验室平台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3)先后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液态金属及铸造技术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副书记,协助开展各类党支部活动。兼任全国铸造标准委员会(TC54SC3铸造有色合金分会)专家委员,参与到我国铸造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中,包括铸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审查、报批和复审工作,以及对已经批准发布的铸造国家标准进行解读。另外,兼任《China Foundry》、《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精密成形工程》青年专家编委会委员,参与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