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青年教师 >> 正文

冯强(新闻传播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09:48  点击:[]

一、个人简介

男,19861月生,籍贯山东省青州市,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并在信息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2011年担任广州日报记者。20198月起,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任访问学者一年。

在学校权威期刊和重要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以及其他CSSCI/SSCI类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2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

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第十一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第四届新媒体研究“启皓奖”卓越学术奖等奖项。

二、主要事迹

教书育人

冯强同志坚持教学相长,他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近年来,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统计学基础与软件操作》《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新闻传播前沿报告》等课程。既介绍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又带领学生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还使学生收获了实用的科研方法。

对冯强同志来说,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做研究,如何与学术相处。他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的研究素养,通过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分享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地,教导学生提升研究的品味和价值。与此同时,作为学生的“学术启蒙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暑期学习工坊,拓展自身的研究视域。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多名学生参加了媒介中国研究百人会、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海社会科学院闻天论坛等,并宣读了各自的入选论文。

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冯强同志悉心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截至目前,共招收博士生1人,硕士生共计28人,已顺利毕业19人。其中,2017级硕士研究生郑依琳,于2020年毕业,现为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在读博士生。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多篇中英文会议论文,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公益组织等项目。2018曾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暑期学习,并顺利通过两门专业课程考核;2019年赴越南和泰国参与联合国亚太总部参与地区性调研,与团队一同获得可持续发展项目设计一等奖。

另外,2018级硕士研究生陶炜,于2021年毕业,目前为2021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读书期间,陶炜以学术为志业。2019-2020年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CSSCI刊物《教育学术月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青年记者》、第二作者的身份在CSSCI刊物《江西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他还积极参加2020年广东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会议,逐渐扩展自身的学术视野。此外,陶炜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山东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硕士学位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冯强同志所指导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宋爽和孙璐尔,目前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和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她们在《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本学科卓有影响力的CSSCI期刊发表论文。

科学研究

冯强同志研究领域集中于媒介效果、媒介社会学和中国新闻业,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4年,已发表CSSCISSCI刊物学术论文20余篇。

首先是媒介社会学。从田野调查路径出发,冯强同志关注具体群体日常生活与媒介技术的有机勾连。围绕媒介社会学,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于2016年申请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点民族志方法的农村互联网实践及其社会生活影响研究》,将互联网技术放置于技术变迁、市场经济、社会分层等场景中,深描出某鲁中乡村日常生活的互联网实践。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其中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科技物品、符号文本与空间场景的的三重勾连:对一个鲁中村庄移动网络实践的民族志研究》一文,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发表。2023年,他申请的《单身群体的媒介生活与婚恋观念的互构机制及引导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其次是中国新闻业研究。围绕中国新闻业问题,冯强同志成功申请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项目。对于中国新闻业,尤其是新闻从业者的研究与冯强同志自身的记者从业经历息息相关。一方面来说,他从媒介组织、新闻生产、记者劳动等层面,探讨了绩效考核压力下的记者劳动意识、应对方式和专业理念;另一方面,传统新闻工作的瓶颈和新媒体冲击等现实因素与媒体人离职的关系也是其关注领域。相关论文如《从入场到退出:离职媒体人职业生涯叙事研究》《中国离职媒体人职业转型话语研究》发表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知名刊物《新闻记者》《新闻大学》期刊。

再次是媒介内容与效果研究。媒介内容与效果一直是冯强同志深耕的领域,尤其是新媒体使用,食品安全报道议题、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传播效果。他先后在《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学报》等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也在SSCI期刊发表了新媒体使用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相关论文,论文也被传播学国际顶级会议之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录用。《新媒体使用与中国网民政治知识的阶层鸿沟:一项全国性调查》获ICA-Post conference暨第八届全球传播论坛“回眸40年 :中国传播学人的声音”会议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成果之外,冯强同志还主持了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自主科研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

学院与社会服务

冯强同志担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负责系所教学等任务。组织策划青年学者沙龙、媒介科学青年学者沙龙、中国传播论坛等学院会议。例如,68日,策划组织山东大学2024年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沙龙“媒介社会学:理论边界与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闫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袁光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徐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淼、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汶霏、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晓冬、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冯强进行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倪万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邱凌教授出席会议,副研究员王静静、周敏,助理研究员姜楠、祝晓彤等师生参与会议。

担任传播学顶级学术国际会议ICA论文审稿专家,担任《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东岳论丛》等CSSCI期刊论文审稿专家,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

曾应邀给兰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新传学院师生做相关讲座。

上一条:段彬(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下一条:韩巧霞(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