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由7名辅导员组成,负责本硕博1200余名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与发展指导工作,育人成绩突出。多年来,团队秉承“奉献爱心,关爱学生”的精神,勤奋工作,恪尽职守,争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勇担责任坚守第一线,与学生在一起,以冲锋在前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知政为公 厚德笃行”的育人理念,深耕思想引领,紧抓关键环节,坚持品牌创优,厚植家国情怀,不断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显著。曾获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优秀组织单位、第八届青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集体创新奖、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二等奖等省部级荣誉多项;团队成员的学生工作典型经验在全国“时代新人铸魂育人”论坛取得优秀奖并被邀请发言。
二、主要事迹
党建引领情况
立足基层组织优势,筑牢组织建设“定盘星”。加强党建引领,搭建“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团员”1+1+1+x工作体系,组建26个党小组,网格化对接26个团支部,促进党团交流,打造“样板党支部”,培育“十佳团支部”;坚持“工作到团员”,构建支部委员+团员的1+x工作模式,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团队负责人马桂兰获得2022年度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团支部获校十佳团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连续荣获校级十佳表彰,3支党支部获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
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学生工作团队信仰坚定、立场坚决,强化政治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共有工作人员7人,内设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两个部门。党委副书记马桂兰担任学生工作团队总负责人,团委书记于玲负责共青团组织等的工作,学工办主任臧丽丽负责学生工作办公室日常工作。形成了一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制度建设方面
学生工作制度完善、科学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在学校相关文件政策的要求下,结合学院和学科的特点制定学院的相关制度,并积极促进制度的落地,做到流程化、系统化,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做到科学高效。全年开展“我为青年做实事”活动32次,实现“爱心小屋+政在倾听”的线上线下常态化意见征求渠道,打造针对学术困惑的“思享者”、针对学生发展意见的“有问必答”、针对就业问题的“精英业谈”等专项反馈渠道,聚焦广大青年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需求为广大青年解压解难,彰显有情怀、有温度的学工团队。
工作实绩方面
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显著:
(一)紧扣“立德铸魂”,以组织育人深耕思想引领内涵
依托学科优势,打好思想引领“组合拳”。聚焦“知政铸魂”工程提质增效,紧抓关键节点,找准行动方向,构建四史强基、团学固本、崇德力行、宣传引领四大板块,做到“规定动作”到点到位、“自选动作”有力有效、“统一行动”有声有色。
1.四史强基。做精活动菜单,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党史微课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情景剧、摄影比赛等系列庆祝活动80余次;邀请学院山东省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专业教师做客讲堂作党史学习教育辅导报告。赓续红色基因,打造红色作品,1支团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1人获“青春心向党”大学生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演讲大赛省级三等奖。
2.团学固本。依托“1+x”工作模式,将“青年大学习”情况纳入团员、团支部评价体系,提升学习实效,学院连续两学期获“青年大学习”优秀组织单位表彰;深入开展实施“青马工程”,打造团支部STAR成长训练营,举办培训会9期;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我为青年办实事”等主题团日活动近80余场,班团活力不断提升;打造“政鸣”讲坛、“政鸣”讲座、“薪火”讲堂、“传薪”读书会、“思享者”学术沙龙等品牌特色14期,以学术讲党史,以党史增信念。
3.力行崇德。组织参观学习、理论剖析、走访基层等活动12次,通过沉浸式教育奏好党史学习教育共鸣曲,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耦合提升、同频共振;组建7支党史宣讲团,配齐配强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助力提升宣讲效能;工作成效显著,5支宣讲团获评校级表彰,宣讲覆盖总人数达2000余人,献礼二十大系列活动获校级精品立项。
4.宣传引领。把组织化动员和网络化动员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引领力,更有创意地制作出“党史·青年说”“红色记忆”“鉴往知来、‘政’当其时”“党史天天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产品52期,整合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为学院开展组织化学习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有效产品供给。学院党史教育成效获校团委约稿,并将发表在中青报上。
(二)紧扣“国之大者”,以实践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在大局中找准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 汇聚育人合力, 打造融“厚德”志愿服务计划、“知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润苗”学术创新支持计划为一体的实践创新育人体系。
1.社会实践行而不辍。扩大育人“朋友圈”,暑期赴枣庄、日照、济南等多地,同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南城建局、国家深海基地、即墨青年创业协会等9家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基地。本年度学院社会实践立项共39项,指导教师29人,学生参与度100%,其中1人获评省优秀指导教师,1支团队获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30余人获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优秀个人表彰,学院1门课程获批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课程。
2.志愿服务氛围浓厚。服务第十八届中国模拟联合国等全国性重大赛事,与蓝谷管理局开展“奋斗百年路,健行百万步”红帆健步行活动,提供志愿保障,获人民网报道;成立暖阳服务社,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6次。学院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10小时,参与1350余人次,累计4875小时,学生会社会实践服务部、研究生会2个学生组织获评校区十佳志愿服务组织,32人获志愿服务先进个人,7人获优秀志愿者。
3.学术创新再攀高峰。培育出模拟市长、模拟两会、模拟联合国等一大批品牌特色活动;构建“政学赛研”学术创新生态链,各项成果突出,2支团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支团队获第十一届“模拟市长”大赛全国冠军;1支团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在在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获得最高荣誉特等奖;1人获第十二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共计17支队伍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学院获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组织奖。学院成功承办第十八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模拟市长大赛山东省赛区等国家级重大赛事,相关活动被人民网、大众网、光明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广受社会赞誉。
(三)紧扣“五育并举”,以品牌创优促全面发展
学术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40余场次,“模拟市长”“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坚持体魄与人格并重,学院获研究生组、本科生组团体操比赛第一名,研究生篮球赛冠军等荣誉;深挖内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院“新时代美德书屋”获山东大学一院一品文化建设立项,2024年项目获共青团中央“我为同学做实事”优秀项目(国家级)。举办心理健康绘画设计大赛、“宿舍文化节”、春季摄影比赛、元旦晚会等活动近20场,培育“启美讲坛”“立德树人”大讲堂,邀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特聘教授殷昭俐等人开展讲座共6期。破解劳动育人短板,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土味课堂”劳动塑造计划。
(四)紧扣“服务青年”,以精准施策提升服务质效
1.做专做精就业工作体系。实施“就业引领导航行动”,积极搭建实战模拟平台,开展以公务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面试礼仪培训、简历写作、企事业单位模拟面试、公务员模拟面试等环节为主的“求职训练营”。实施“就业牵手护航行动”,分类施策,一人一策,对困难学生重点关注精准帮扶。实施“实务能力提升启航行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发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
2.做实做细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预防干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以及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动态危机干预联络体系,确保精准定位学生异常情况,做到早分析早研判早处理。由辅导员通过关注其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发展,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其他方面
(一)挺膺担当,无私奉献。2022年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团队党员同志带头坚守岗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疫情,创新工作形式,全力保障学院学生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师生筑起最坚固、最温暖的安全长城。在2022年青岛疫情情况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团队所有成员均坚持留守校区,无一人缺席,舍小家为大家,竭力守护每一位同学。
(二)科研赋能,提升能力。以科研促发展,科研赋能促队伍发展,共研共建显团队力量。2023年一年团队成员各级各类立项成果丰硕,主持、参与省部级等各级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山东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课题2项、青岛市“双百项目”1项、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项目1项、培育项目1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2项等项目共计20余项。立项数量居学校各培养单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