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简介
2023年,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学校和学院工作大局,忠诚履行职责担当,着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党建引领、团建发力,坚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坚持资源整合,开拓创新,持续为学生工作提质增效赋能,推动学院学生工作提档升级。
二、主要事迹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各维度发力,多手段并行,打造“有制度、有场所、有平台、有品牌”的学生党建育人主阵地。
(一)突出制度引领,创建党员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学生党员普遍存在的“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管理”问题,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员管理考核办法》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办法》,着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
(二)强化组织保证,汇聚党建育人工作合力
构建“全员行动、全程落实、全方位加强”的学生党建育人体系;构建党员领导干部躬身垂范、辅导员思想引领、专业教师研学助力、优秀党员朋辈影响、学生党员自我培养的“五位一体”育人队伍;组建学生党建服务中心,负责党员发展、培训和教育活动等有关工作;组建求是学会,负责组织学生思政教育活动。
(三)加强教育管理,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以培养“四个合格”党员为落脚点,按照“新生启蒙-团员推优-重点培养-能力提升-先锋引领”的链条式成长路线,实施新生引航工程、老生领航工程、毕业生续航工程,形成“实起来”的“点·线·面”立体式育人过程。每学期按月定期组织党员观影、校内实践教育、红色景点参观、理论学习测试等教育活动,基本做到学生党员的全覆盖和积极分子的广泛参与。
(四)做到行动有力,发挥学生党员带头作用
自2009年9月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始实施“先锋导航”工程,以高年级本科生党员为主要参与对象,每年面向新生年级开展活动,全体本科生党员均参与其中。最初,“先锋导航”工程主要是选拔优秀党员走进新生宿舍,进行答疑解惑,助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2018年9月,学院党委开始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在迎新现场设置党员先锋岗和先锋榜样宣传栏;2019年9月,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朋辈班导师,成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力推动者,累计服务15个年级,参与活动人数900余人。
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始终秉承“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思政大格局着力构建引领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新时代育人工作体系,多措并举,推进育人工作提档升级,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夯实管理服务,建设高水平保障队伍
健全育人队伍人员配备。建立“辅导员—班主任—朋辈班导师—科研班导师”四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选聘34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重点做好班级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工作。选拔8名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同学担任科研班主任,重点加强对新生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选拔16名优秀本科生担任新生朋辈班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扣好进入大学的“第一粒扣子”。完善学职一体化体制机制。依托学院团委学业与职业发展中心,先后组建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朋辈辅导等多个团队,开展学业辅导、生涯分享、职业规划发展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风建设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业与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聚焦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开展“书香传情,筑梦山海”毕业季捐书活动、“逐梦新征程 青春正当时”校园寻宝主题活动、“导学思政”下午茶、玛珈青语讲坛、红色短剧活动等一系列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坚持以体育人,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先后共开展师生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和羽毛球比赛等六项大型品牌体育赛事,活动累计参与超1150人次,男子篮球队蝉联校区篮球赛十二连冠、女子篮球队获校区篮球赛第二名、五人制足球赛男子女子双冠、乒乓球队蝉联男子女子团体三连冠、武术队获校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等。成立威海校区首个学院田径队,组织田径队开展常态化训练,在校区第三十四届田径运动会中,我院荣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学生女子团体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郭宗奇同学打破男子800校区记录。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极客鸟”电脑义诊活动服务同学超1100人次,“北斗星”线上问答志愿活动为学困生解决学业疑惑,共569名同学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170500毫升。依托互联网载体加强以美化人。通过“青春机信”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行·海悦千流”“行·活力青春”“机信青年说”等板块,展现优秀学生榜样事迹。王君豪获山东大学2023年“榜样的力量”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获评山东大学“十佳班长。
(三)坚持育心育德,四位一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育心与育德结合,构建活动开展、预防干预、教学培训、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格局。紧抓关键时间节点,深入学生群体,凝聚各方育人力量,密切关注重点群体,实现危机预警库学生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将谈心谈话融入下午茶,年度谈话近6000人次。依托“信语心晴”二级心理辅导站,结合专业特色,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VR体验坊、“走进心灵”讲座、心理健康主题漫画展、心理班会、团体辅导等活动,覆盖全院学生4000余人次,有效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营造快乐成长氛围。
(四)强化校企合作,全力护航学生就业发展
学院坚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山东大学-华为数通拔尖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开启项目式运转模式,40余名学生参与华为公司项目,校企联合育人成果显著;打造品牌活动“职场万里行”,由党政负责人带队,组织18场次师生外出访企拓岗活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城市,对接当地知名企业参观研学、交流沟通,在科捷智能、共达电声、金钟科技建立就业实践基地。
学院学生工作团队按照“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创办一批品牌活动、开展一批校友合作、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构建意识激发、技能培训、参赛指导、项目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学院科创工作提质增效。
(一)加强创新精神培养,营造浓厚科创氛围
打造“五四青年科学报告会”“玛珈山教育基金创新创业论坛”“周末学术荟”3个科创特色品牌活动,全年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学院固定每年4月为大学生科技学术月开展十余项专题活动,涵盖论坛讲座、创新创业成果展、科普比赛、志愿服务、先进评选等多种形式,邀请多名优秀校友开展报告分享,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和科普微课竞赛,展示学院双创成果和优秀参赛项目,传承发扬创新精神,推动校园双创文化建设。
(二)建设双创服务平台,赋能创新创业实践
学院建设“基础学术活动平台、科研训练计划平台、学术科技竞赛平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四位一体双创服务支持,循序渐进多全面服务学生双创需求:依托学术讲座、科研班主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开展基础创新训练实践;招募“科研助理”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基本科研素养和思维;立足“智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等专业优势赛事,聚焦“挑战杯”、“互联网+”等重点大型赛事,辐射各类各种机器人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为学生带来全方面的竞赛指导和项目孵化支持。
(三)以赛促创激发活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学院依托“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质量赛事平台,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育人体系。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金奖,在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连续三年一等奖数量全国第一,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连续四年获奖总数获得全国第一,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实现突破获得国家特等奖,中国“芯”散热学生创新团队获评山东大学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集体);在竞赛组织方面,连续两年获山东大学“新生杯”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第八届山东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连续四年获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学院依托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孵化一批优质双创项目,指导威海酷乐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超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学生创业实践落地,促进创新成果落地生根;科创成果“反哺”社区和校园,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普体验,开展“暑期科技营”、“社团进社区”、“双创成果展”等科普活动,为社区居民、研学师生、校园同学提供丰富的科普活动;发挥科技类社团科普教育职能,组织学院5支团队走进山大实验学校为中小学生开展累计20课时的创新实践课程,涵盖多个机器人、编程、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为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贡献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