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李一楠同志自2009年7月博士毕业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历任数学学院辅导员、校团委副书记、历史文化学院副处级辅导员,现任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副书记。在学生思政教育岗位工作15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会组织改革于2018年11月被团中央作为典型案例报道、2019年7月被教育部网站报道。2019年至今负责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工作,系统推进教育部“三全育人”综改试点院(系)建设,结项获评优秀;指导硕士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并完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任务;全面参与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创建,并组织申报获评教育部首批“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结合工作与自身管理学博士专长开展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以理论研究提升工作实效。
二、主要事迹
坚持党建引领,指导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完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任务
深入实施“党建+”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对标“七个有力”,探索研究生党支部“党建+思政、科研、实践、服务、文化”多维融合党建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1.开展党建品牌建设工程,通过品牌化党建活动提升影响力。建设期间,指导支部成员打造“初心如炬”系列微党课、“革命文物青年讲”系列微党课、“青春向党”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学习概览、“百位优秀青年”山东青年运动史系列展播、“让党徽在青春闪光”志愿服务项目等党建活动品牌,通过组织开展全国高校青年联合宣讲、返乡红色研学实践等,形成品牌化党建工作特色和亮点。指导党支部组建“初心如炬”社会实践宣讲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统一的方式开展宣讲20余场,宣讲团获评“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主办“风雨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全国高校青年联合宣讲活动,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硕博研究生共同学习领会党的政策内涵及其蕴含的重大现实意义。党支部获评山东大学2022年“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推进“1+N”联学共建工程,通过广泛化联学活动提升传播力。广泛联系对接校内外资源,联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内外多个党支部开展10余次联学共建活动,形成了“在学习中传播,在传播中学习”的双渠道教育模式。带领支部党员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域教育宣讲、参观实践,与各行各业优秀党员开展宣讲交流,共同感悟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使科学理论在学生党员内心落地生根,将党的创新理论辐射到更多圈层。
3.构建党员示范工程,通过体系化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服务力。挖掘优秀学生党员典型,发挥“头雁”效应,创建“党员学习示范岗、党员工作示范岗、党员宿舍示范岗、党小组示范岗”系列示范工程,组织开展“让党徽在岗位上闪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显作用”,不断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及服务意识。党支部成员获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山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七彩四点半”示范团队、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等近20项荣誉称号。
4.打造云端宣传工程,通过网络化红色教材提升引领力。瞄准党员教育红色方向标,通过“互联网+思政”搭建起立体化、全渠道宣传教育平台,指导学生通过制作视频微党课、线上联合宣讲论坛、微信公众号主题栏目等方式,开展100期“习新习语”主题学习海报、5期“初心如炬”系列微党课、20期“青春向党”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学习概览、“百位优秀青年”山东青年运动史系列展播,17期“革命文物青年讲”-百闻不如一“件”系列微党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宣传,创建了可知可感的网络思政空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有内涵、接地气、立意深、效果佳”,筑牢学生思想引领大阵地。
坚持铸魂育人,系统推进历史文化学院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系统推进教育部“三全育人”综改试点院系建设,打造了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三领工程”学生成长育人体系。
1.“党建统领”,推进党建、思政、学科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探索党建工作和育人育才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采用“双轨”工作制,将辅导员、导师与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系负责人共同作为育人工作“第一责任人”,以党支部“圈定责任田”,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工作台账等带动全体党员积极联动、主动履职,共同承担各项育人责任和使命。
2.“成长引领”,推进课程、专业、科研链条式育人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双优课程建设计划”;持续举办百余场“长风”系列学术论坛,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实施学术“传帮带”工程,传承“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面向本硕博学生开展学术立项、学术午餐会等,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将专业学习与拓展实践体系有机融合,持续推进“4+2实践教育体系”、社团“一社一品牌”建设,启发专业思维,拓展学术视野。
3.“发展带领”,推进平台、资源、渠道融合性育人体系建设。通过“1234”铸魂育人体系,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全过程,从适应、成长到精进、成才,延展从入学到毕业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聚焦“崇德、好学、健体、创美、尚劳”,突出五育并举,开展“阅读推广人”“春意书香”“乐活青春”等主题活动,广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以“四困”学生为重点,加强不同学生群体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学业预警库”和学生互助小组,实施精准帮扶;开展学生家长“同心课堂”近10期,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完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坚持以文化人,组织申报获评教育部首批“红色文化弘扬基地”
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不断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与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打造了具有山大特色的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弘扬基地,2024年4月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红色文化弘扬基地”。
1.以史育人,在诠释历史中传承红色文化基因。2023年7月,组织学院本硕博学生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读懂红色中国—甲午战争与近现代中国海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研学》暑期学校课程,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回望历史,深入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等,深刻感受甲午国殇锥心之痛,同学们表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既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又在现实中引发共鸣、居安思危。同时发挥学生历史学、考古学、档案学等学术专长,聚焦革命旧址、馆藏文物、档案史料等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系列调研成果。以此为基础,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共同探索了“情景体验式”“实境亲历式”和“感触沉浸式”的实践育人模式,持续共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成了具有可推广性的“参观红色遗址、感悟革命精神、讲授所学所想、服务文化传播”的红色研学模式。
2.以文化人,在红色文化“两创”中深化馆校协同育人。充分利用革命场馆资源优势,持续组织开展“红色展览进校园”活动,推出了系列革命文物专题展和形式多样的联展巡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精神立体呈现。2021年,指导学生党支部策划“沂蒙红嫂精神影像展”,深入挖掘“沂蒙红嫂”精神内涵,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对“沂蒙红嫂”精神进行创新性传播;承办山东省“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走进山东大学专场宣讲活动,讲好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022年,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红岩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通过大量革命文物影像和革命人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组织开展“甲午警世钟—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主题展,引导师生体悟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树立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联合山东博物馆推出“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专题展,以历史影像和革命文物阐明山东人民在推动民族发展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深厚伟力,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年学子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