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马勇现任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教务处、团委、党委校长办公室、学院党委等多个工作岗位任职,期间曾两次借调到省教育厅办公室工作,2015年9月,任河南省确山县老臧庄社区第一书记。马勇全身心投身教育工作,任务面前勇于担当,问题面前勤于思考,发展面前善于作为,凭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服务师生、学科建设、扶贫工作等各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响应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斗三年,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两个月内设计筹建完成师生服务大厅,2021年,出色完成百廿校庆大会等重大任务;探索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抓好一流学科实验室安全工作,统筹空间资源,破解学科发展瓶颈。
二、主要事迹
扎根脱贫攻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勇响应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斗三年,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2012年,国家确定确山县为山东大学定点扶贫单位,自此山大成为中直机关选派驻豫开展扶贫工作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马勇是山东大学派出的第一批“驻村书记”。根据中央要求,第一书记担负着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责任,对一直从事高校工作的马勇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15年端午节放假前一天,马勇收到担任老臧庄村第一书记这一组织任务,尽管牵挂家中还未上幼儿园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马勇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深入基层迎接这个考验。“学校信任我,我就应该去干好。”虽有对于千里之外小家的牵挂,但小家之外的大家、责任所在、使命所系的老臧庄村,却是马勇毋庸置疑的生活重心和关注焦点。
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确山县三里河街道老臧庄社区挂职第一书记的三年间,他带领支部打造坚强基层战斗堡垒,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协调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村情村貌发生巨大变化,2016年,社区实现整村脱贫,一个贫困人口众多,环境脏乱差,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的落后村,逐步发展成为确山县脱贫攻坚工作、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村、标杆村。社区党支部获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社区团支部获“驻马店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社区获“驻马店市文明村”称号。他本人被评为“确山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确山县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脱贫攻坚·豫见青春榜样—扶贫青春榜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2018年结束派驻返校后,马勇仍心系脱贫攻坚一线,持续负责扶贫工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在具体负责扶贫工作期间,他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调动校内外资源,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推动各年度扶贫任务落实,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6个200以上”“6个300以上”“6个360以上”扶贫工作指标。学校教育扶贫案例《致力县域教育整体提升 构筑教育脱贫“造血链”》获评“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学校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敢于攻坚克难,设计建设高水准师生服务大厅
马勇始终秉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着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设计建设高水准师生服务大厅。师生服务大厅的建设工作作为2020年学校“服务师生十件实事”的重中之重,学校党委始终高度关注,这不仅是学校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的一件大事,也是全校师生医务员工期待的一件实事。在服务大厅建设初期,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搬迁难题,马勇勇于担当作为,主动挺身攻坚克难,与各部门同事通力协作,协调本科生院、学工部等单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搬迁工作。建设过程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前往一线抓进展、解难题,每周全面汇报工期进度情况,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做到每日必巡查,七天一报告,有效提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线上及线下服务大厅各项建设工作。
2021年2月,马勇带领团队设计筹建的线下师生服务大厅正式启用运行。作为“服务师生十件实事”之一,这一集办事服务、临时办公、文化传创、形象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工作场所,处处体现着马勇及团队成员“师生至上”的服务理念。为确保最好的使用体验,团队反复调研、系统梳理师生需求;以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升级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马勇及团队成员不断加强制度创新,理顺运行机制,制定《山东大学师生服务大厅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考核细则,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推进大厅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发展;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办法,采取聘请监督员、招聘志愿者等方式,让更多的师生医务员工参与到管理中;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将服务大厅打造成师生高度认同和依赖的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工作生活支撑平台,实现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规范化,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目标。
师生服务大厅作为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训练营,作为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其建设标志着学校“两不出”作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一站受理,集成服务”迈出了新步伐,充分彰显了学校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构建服务型机关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目前,师生服务大厅已成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产物。
细处着手,实处着力,织牢安全稳定防护网
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抓好一流学科实验室安全工作。分管学院安全工作期间,马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政治安全、公共安全、师生安全、实验室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科技安全等各领域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他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严格落实《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建设方案》《山东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安全责任。
为更好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他组织建设学术型、管理型、职业型实验室安全专家组等专业化安全队伍,在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教育培训、应急处置、检查评估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咨询。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实验室安全党员先锋岗队伍,研究生党员挂牌上岗,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落实实验室6S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隐患反馈机制、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消除各级各类实验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工作浓厚文化氛围等相关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院安全管理网格中的重要力量,在实验室安全第一线发挥模范作用,打通了安全工作“最后一公里”。
提升安全意识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防线,马勇高度重视学院师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安全教育体系,做好准入教育。他组织开展全覆盖安全警示教育,开展新入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新聘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安全准入教育及专项培训。邀请校级安全督导专家进学院讲解实验室安全知识,邀请学校党委保卫部专家开展防火、防爆知识讲座。组织学院实验室安全专家组开展各类安全教育专题宣讲会,督促导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筑牢实验室安全意识这一重要防线。
为进一步防范实验室安全风险和隐患,马勇认真分析研判学院实验室安全现状,做实做细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排查确定高风险等级实验室101间,中度风险等级实验室33间,低度风险等级实验室242间,并对危险源进行安全自查,建立隐患台账。坚决落实熔断关停机制,对发现有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坚决关停整改。在整改过程中牵头解决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业化建议,为学院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科研环境。
为提升学院应急保障机制,马勇作为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高度重视和强化学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应急能力。他全力配合学校后勤保障部对化学二楼进行修缮改造,全面解决水电、通风等历史遗留问题。重新修订完善学院应急预案,提升各类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完善物资保障,配齐实验室应急物资、急救药品、实验防护用品与装备,进一步提升学院安全应急工作的响应,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守好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