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教育工作者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教育工作者 >> 正文

马晓乐(国际教育学院)

2024年06月21日 09:58  点击:[]

一、个人简介

自2006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承担“双肩挑”工作,在完成自身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于多个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先后承担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项目主管,筹建管理我校海外孔子学院;为主参与首批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历任主任助理、副主任、执行主任;副院长岗位9年,先后分管科研、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建设等;院长岗位近4年,全面从事教育服务。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一级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智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常务理事,在更高平台上从事教育服务。

二、主要事迹

筹集教育援助基金和省专项基金,服务传统文化育人,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是全校的“窗口单位”,也是传统文化育人创新的重要载体,但是建设经费瓶颈大,影响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特色彰显。经过三年持续不屑攻关努力,几十次修改申报方案,顺利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于2020年得到“唐仲英教育援助基金”的资助,总额1000万元,解决了我校文化体验教学空间改造、文科实验耗材购置等现实问题,使全校包括港澳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青年学生能够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满足了学习需求和愿望,也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了“传统文化育人标杆”,得到包括副国级在内多位领导赞誉,为学校本科评估、学科评估、校园文化建设等做出卓越贡献,增进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建成了基于沉浸体验的传统文化育人创新模式和对外交流平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基于此,在我校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设立特色文化体验教室,扩大了我校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服务了学校国际化战略。

通过“化缘”募集资金服务教育,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也彰显了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2011年,曾申请到“大益集团”35万元的教育援助,建成我校第一个茶文化教室;后来向“朗朗壁纸”等企业申请到相关物资用于教学空间改造升级;2023年,又多次向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文化厅等部门提出申请,甚至专题汇报,认真撰写项目方案,筹集到10万元,用于支持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志愿服务。2022年,用募集到的资金面向全校设立“中华文化创未来”项目,惠及全校20多个学院和教学单位,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组织学生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孵化出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第三届台湾国际大学生年度艺术奖金奖”“第二届香港当代设计奖铜奖”等奖项。该同志做到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执行了教育家精神,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了实处。

将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山大方案”贡献乡村教育振兴,依托“三个课堂”组织本硕博中外学生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与创新传播,得到国家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

该同志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思路开阔,积极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追踪前沿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有志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中华文化与传播》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基础上,建成42门次的课程群,在全国首创了基于体验的中华文化创新教育和对外传播模式,近10年来获得教育部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嘉奖,成果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2023年,该同志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育人的“山大方案”服务社会,发挥孵化、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在学院原有“华彩课堂”的基础上,创建了“三个课堂”,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即“华彩课程”“和美课堂”“日新课堂”。其主要功能是:组织中外本硕博学生到乡村、社区和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强化青年学生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外国学生讲授其本国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面向乡村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培训,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使“山大方案”能够在当地扎根落地,拒绝“表演式”的扶贫和志愿服务,真正解决基层中华文化教学的急难愁盼。“三个课堂”得到新华社的追踪报道,客户端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近两年来,教学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赴河南确山、淄博、临沂、邹城等42个贫困县开展了12000节公益课程,中外学生在此过程中均获得了成长,中国学生增进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特别是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得到激发;外国学生,增进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强化了其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使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深化和升华。“三个课堂”获得了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该同志切实发挥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服务社会的职责和担当,为学校服务山东贡献了力量。全国几十所兄弟院校前来调研考察和交流,学习“山大方案”的经验,切实扩大了传统文化特色人才模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爱岗敬业、善于突破惯性思维束缚,常年高强度工作,原创性业绩多,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意识强、举措多、成效佳。无论是参加工作之初的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工作,还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与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山大模式”的策划与实施,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在全国首创国际中文教育脑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传统文化两创与国际传播实验室等,其工作都具有开创性,缺乏前车之鉴和现实样本的参照。该同志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开拓创新,践行教育工作者使命,高质量完成了以上工作,业绩突出。主要体现在:

第一,勇担牵头人,破解学校亟需工作。从2019年到2021年,组织全校22个单位联合开发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51门,面向来自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陆续开课,全面提升了国际学生的课程质量,发挥了教育传播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强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师生面向新疆、青海、宁夏、陕西等西部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冒着7月新疆的高温和沙尘暴服务西部,相关工作事迹得到“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的报道,援疆指挥部专门发来贺信。同时面向港澳台学生研发“同心圆”系类课程,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相关业绩得到国家侨联和省侨联的认可赞誉,获批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平台。

第三,落实总书记“531”讲话,通过学科交叉,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展示全面立体真实中国和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总书记“531”讲话的重点指示,该同志依托我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在新文科建设指导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依托“中文+”课程和教材矩阵建设,与土建学院、能动学院、考古学院、齐鲁医学院等院系合作,着重讲述“土木中国”“健康中国”“绿色中国”“考古中国”“活力中国”的故事,所开发的课程服务国家“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相关成果在世界中文大会等高层次国际会议上发布,共享贡献了山大智慧和山大方案,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和海外汉学家的认可、赞赏与嘉奖。

这些举措和业绩只是18年从事教育服务的部分案例,该同志的政治素养、认真敬业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和攻坚克难的工作能力,体现了“四有好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风采,是一名优秀的先进教育工作者。

上一条:马荣华(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下一条:马勇(化学与化工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