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 正文

臧恒昌(药学院)

2024年06月20日 17:12  点击:[]

一、个人简介

臧恒昌,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药物智能制造、评价与监管科学研究,任“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63项,教育部新文科等省部级教研课题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1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10余项。主讲多门研究生、本科生课程,获齐鲁医学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称号,培养研究生200余人,其中5人获校长奖学金,8人获国家奖学金,多人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二、主要事迹

心存学科梦想,牵头组建平台体系的“行业先驱”

“没有看到的光明,其实它就在那里。”2007年,臧恒昌老师肩负了药学院制药工程学科筹建的任务,从制药企业经理人转型为学者,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将学术研究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让药物更有效”就是他学科建设的承载方向。

臧恒昌老师初入药学院时,没有仪器、经费、人员、试验样品,甚至没有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臧恒昌老师接触到近红外光谱这一探究物质结构与变化的分析方法,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不正是在制药行业长期难以解决的药品质量波动、收率控制这一难题的克星嘛!臧恒昌老师立刻展开广泛调研,将精力聚焦于近红外光谱的学习,致力于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应用价值,调动并整合所有可用的信息与资源,怀着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地向前迈进!2007年,制药工程专业第一批研究生入校,他迅速组织学生共同研读陆婉珍院士的《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化学计量学的原理与药学知识紧密融合。臧恒昌老师无数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近红外光谱领域的学术研讨,使学生深入了解近红外光谱的发展现状,并洞察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最终,经过17年的坚持与奋斗,制药工程专业也从2位老师、不足5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发展成了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组成的药学院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使山东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成为领域内独具特色的研究团队。

随着药品监管新规频出,药品生产过程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亟待改进和提升。臧恒昌老师深知,强有力的科研平台是制药事业的坚实基础。为积极响应“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臧恒昌老师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建设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关于建立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的申请并顺利获批,山东大学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批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作为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臧恒昌老师又于2021年牵头申报了“药物制剂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并担任该重点实验室主任,继续围绕高端制剂研究、药物连续生产与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开展工作。

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深耕技术革新的辽阔天地

尽管近红外光谱技术潜力无限,但它却面临着信号微弱、干扰重重、成本高昂等重重考验,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臧恒昌老师与团队不屈不挠的斗志。臧老师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潜心于卡脖子核心技术研究,带领“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聚焦药物质量形成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及其变化因素的在线表征技术,提出了“物质基础正确、过程控制准确、体系设计科学”的研究理念。

2012年,他带领团队承接了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国家中药新药参枝苓口服液产业化开发”项目,获资助经费1000万元,使得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智能化研究再上新台阶。2019年,他又作为项目首席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驱动工程项目等课题15余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仪器、装置和系统,建设了中药口服制剂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与生产新模式示范生产线,推广应用到多家企业,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十年磨一剑,终上新高峰”,在臧恒昌老师的引领下,团队近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臧恒昌老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在医药领域的浩瀚星空中,臧恒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基石,不仅为制药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药物智能制造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以他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引领制药工程学科迈向新的高度。

恪守教育初心,点亮莘莘学子的梦想航道

作为人师,臧恒昌老师始终秉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和“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提出的“山阔峰高、外显内通、融合转化、齐长共生”的研究生培养理念被学生戏称为“臧式绝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进步、在春风化雨里成长,学生说他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懂得挖掘学生潜力和特质,并结合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对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与改革,贯彻执行个性化培养理念,为无数学子照亮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管理模式、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实训实习方案、导师遴选与团队构建、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臧恒昌精心打造了一套独特的团队“生态培养模式”,围绕“让药物更有效”这个根本出发点,聚焦学生长远发展,提出“共性基础”培养理念,倡导学生掌握“三个共性”: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技术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坚信,只有筑牢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为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臧恒昌充分利用中医药领域行业壁垒和重大科研难题,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积极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身力量。他注重培养学生“求是创新”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励17项。

臧恒昌老师曾获得多项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其中““监管科学”理念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获批教育部新文科教学改革项目。作为副主编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本,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1门,科学技术奖等5项,教学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等教学奖励7项。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计200余人,为突破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做出了贡献。“一课传承”毕业生经验分享是团队坚持了十余年的特色活动,每年邀请团队毕业生进行课题经验分享,传承科研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们全面理解近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畴和前沿动态,迅速把握团队研究方向的现状与趋势,并洞察工业界对近红外技术的需求与期待。臧恒昌用他的智慧和爱心,为学生们绘制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未来画卷。

上一条:于晓龙(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下一条:臧秀玲(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