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 正文

刘迎新(艺术学院)

2024年06月20日 16:31  点击:[]

一、个人简介

刘迎新,青年笙演奏家,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笙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作为演奏家,刘迎新一直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艺术舞台。曾受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汉办等委派赴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摩纳哥、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并获一致好评。与青年作曲家王晓锋合作创作并首演了笙独奏曲《忆》,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高校教师,刘迎新在指导学生、科研、教研等方面也颇有成绩:2021年组建并指导山东大学笙乐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暨文华院校奖);2021年指导研究生何志勇笙独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暨文华院校奖);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流派笙艺术发展研究”;出版专著新六艺丛书之《国乐》;2023年主讲中国大学慕课《乐中八仙———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器乐》获评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主要事迹

爱岗敬业,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民族器乐(笙)专业教师,我从进入学校工作第一天开始便埋头于笙艺术的演奏与教学,对待专业倾注自己最大的热情。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将动力转化为热情,穷其所有,把自己的专业所学凝缩在了琴房每一位年轻学子的身影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教,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用生动有趣的上课方式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不厌其烦地讲解,直至每个学生都能领会。我坚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的专业课上,我不会一味的讲授,更多的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尽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我深知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做音乐,首先要做人。只有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表达音乐。” 我也一直是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

在一次次教学中,我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我常对学生们说:“艺术上要是循规蹈矩和别人一样,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2021年我指导的笙独奏与笙重奏双双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这不仅是对我教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反复地做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因此,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我坚信成绩的取得没有偶然,只有默默坚守,静待花开。

艺术探索,实践创新

作为一名民乐教师,我始终怀揣普及与弘扬民族音乐之夙愿,长期以来承担山东大学民族管弦乐团的排练与演出任务,带领山东大学民族管弦乐团在省级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山东大学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出质量和发展前景也得到省内专家的广泛认同。近几年,组织策划了多场大型民族管弦乐的专场演出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社会公众带来了高水平的音乐享受,为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为了提升乐团的整体水平,每次排练我都亲力亲为,从曲目的选择到每个乐器的演奏细节,都仔细斟酌,力求完美。正是无数个夜晚面对乐谱仔细推敲、研磨才凝结成舞台上的美妙瞬间。这其中有困惑、有喜悦、有一筹莫展但又心向往之,只因热爱。这份对音乐的激情和敬业精神,使我在排练中总是充满能量,带动整个乐团的士气和热情。

鲁迅说:“要传之久远,必先使民众习之。”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民族器乐文化,我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乐中八仙——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器乐》美育课程。这门民乐赏析课程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各种民族乐器,亲身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力求生动、有趣。并在课堂上邀请了多位民乐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演奏示范。每次演奏后,组织学生们与演奏者进行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分享演奏经验。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爱上民族音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这门课程的线上课程在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不仅是对他教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最大褒奖。

服务社会,传播文化

作为音乐系党支部书记、音乐系主任,我始终不忘党的教诲与培育,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践行文化下乡的使命。组织音乐系的师生赴河南确山县进行文化下乡活动,为确山县老臧庄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尤其是为那些文化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送去精神食粮。

在文化下乡活动中,我不仅关注演出的质量,更注重与当地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我认为,文化下乡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我鼓励师生们与当地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也可以让当地群众感受到艺术的温暖和力量。

我认为,社会服务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在每次文化下乡活动中,我都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对学生们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一条:刘润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下一条:孟晓慧(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