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 >> 正文

葛少华(口腔医学院)

2024年06月20日 16:07  点击:[]

一、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十佳女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专委会副主委和口腔生物专委会常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十四五”规划教材《牙周病学》副主编、BMEMat等5本期刊副主编,Periodontology 2000等5本SCI期刊编委,主讲6门本科生课程。指导学生4人获省优博和优硕论文。主持国自然基金6项和省部级项目10项。首位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主编主译论著5部,制定规范、指南和共识5项。

二、主要事迹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医教研产协同和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新范式

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直深耕教学一线,二十四年如一日,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制度,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和教书育人初心,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每学期多次举办“院长导学思政会”,举办70余期“卓越口腔医生成长论坛”和40余场暑期学校海外师资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学业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素养和担当精神。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展专业思政融合教学实践,通过知识探究、思维创新、价值塑造的浸润融合,培养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开创了医教研产协同育人新范式,将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相结合,将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真实的临床病例和最迫切的口腔产业需求融合汇通,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独立主编的《医·教·研融合-口腔医学思政案例精粹》成为国内口腔医学第一本专业与思政、教学与科研、临床与产业融合的教材,被《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等多家媒体报道,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在北京大学18所国内知名口腔医学院校推广使用。

构建“口腔+X”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发中心和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院企合作省级平台,构建交叉育人平台,全天候对本科生开放。作为课程负责人建立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主讲的《“口腔+X”创新课程》已在“学堂在线”上线。将实践课程搬到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明确口腔医疗器械研发全过程。指导的学生获得2024年“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指导的学生4人次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坚持以本为本,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实践,构建“思政、专业、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建立了“实验室教学-临床前技能培训-临床实习”的集成式实践平台,创新性地将临床前技能培训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保障了实验室教学和临床综合实习的无缝对接,塑造了山大口腔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突出的金字招牌,学生多次在全国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构建了“五育两相融”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建立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作为课程负责人建设的《口腔科学》和《口腔+X创新课程》2门课程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充分整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提出“三室四结合”教学方法:在教室-实验室-诊室三个不同的育人场所,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融合平台,实现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讲的五门课程均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教学思想和理念与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作为课程负责人的《Oral Sciences》获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临床诊疗以患者为中心,科学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小口腔”促进“大健康”

作为一名教师、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同时做好医教研工作,不仅仅是职责所在,使命担当,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启迪学生如何去做一位好医生、好老师和好学者。

作为医生,一直以维护患者的口腔健康为己任,坚持做口腔健康的维护者和全身健康的倡导者。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一直积极推行关于牙周病诊疗的先进理念,推动开展牙周病的综合系统规范诊疗。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与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相关关系,并明确了牙周炎症控制在重大慢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操作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5项,多次应邀在全国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就临床诊疗技术与规范进行主旨演讲,并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如IADR和EP8上做大会报告。作为医生,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始终对患者保有一片赤诚之心,视患者如亲人,用优质的诊疗技术解除患者的病痛,赢得患者一致好评。2019年获评山东省十佳女医师。

作为一名好医生仅仅会看病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最终进行临床转化造福患者。一直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不断探索科研成果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针对口腔临床“卡脖子”问题进行医工交叉,在屏障膜研发、植体表面修饰和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策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创新性地合成了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双面神”屏障膜,为牙周和骨再生构建了一系列全新概念的屏障膜材料;研发的纳米压电催化抗菌策略为牙周炎、颌面脓肿、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无创按需限域抗菌方案,获批多项发明专利,推动临床转化工作不断深入。201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23年获评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上一条:高成江(基础医学院) 下一条:韩佶颖(外国语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