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冯世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主任,国家脊髓损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山东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担任第十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委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智能骨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全国脊柱创伤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副主委兼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
长期聚焦脊柱脊髓损伤与退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开展全国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建立中国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研究体系;率先构建脊髓损伤微环境分子病理数据库,系统阐明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机制,在国际上提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理论并转化应用;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脊柱脊髓疾病微创治疗体系并转化应用;在国内首次建立脊柱脊髓损伤和腰骶神经根病规范化诊疗体系,规范了脊柱脊髓损伤和腰骶神经根病快速诊断、药物及手术治疗与术后康复标准,其应用显著提高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与退变疾病的诊疗水平。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及重点国合项目、科技部国合专项等科研项目23项。在Science、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Ann Rheum Dis、Bioact Mater、Chem Eng J、Bone Res、Biofabrication、J Neuroinflamm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360篇(SCI论文230篇),授权专利32项(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著作1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等科技奖励10项。
二、主要事迹
甘于奉献,救死扶伤
2008年汶川地震,冯世庆担任队长率领“天津抗震救灾医疗九队”驰援重灾区青川县抗震一线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震后组织援建当地人民医院临时医疗点,恢复医院正常诊疗秩序,有效地避免了地震灾区患者交叉感染,特别是恶性传染病和气性坏疽的发生和传播。该模式为后续灾区医疗救援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对青川县灾区疫情的预防意义深远。援助灾区期间,在遭遇6.4级震后最强余震导致腰椎骨折的情况下,仍带病率领队员坚守救灾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因在抗震救灾中贡献突出,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2年末新冠感染高峰来袭,冯世庆在校、院党委的支持下,主持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工作,创新性地实施“模块化”管理和闭环轮班制,病区和门急诊相对独立运行,病区按住院模块和手术模块分别进行模块内管理和跨模块管理,坚持模块最小化、人员交叉最少化的原则,非必要不流动,底数清晰可溯源。同时,医院充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提出并坚定执行“早、快、准、稳、细、实”六字方针,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快检、快转、快隔、快解,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第一时间阻断传播链条、减少疫情处置时间、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最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全体医护的努力下,众多危机症患者转危为安,实现了感染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零死亡”奇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防控经验,曾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潜心育人,桃李芬芳
冯世庆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为脊柱脊髓领域培养博、硕士等临床和科研人才100余名,并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坚持教学改革,创新研发“FPTAL”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获得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山东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山东大学第十五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培养学生先后获得国际神经修复领域最高Raiseman青年科学家奖7人次,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生项目1人次,国家资助博士后工作人员计划2人次,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金奖1人次、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2人次,天津市青年托举人才称号1人次,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人才称号5人次,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人次,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医德风尚奖1人次等,优秀毕业生10余人,为我国脊柱脊髓研究领域输送大量青年人才,推动了我国脊柱脊髓学科的发展。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冯世庆从业30年来,始终聚焦脊柱脊髓损伤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自然重点及重点国合、科技部国合专项等课题23项;发表论文360余篇,SCI22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8部;授权专利20余项(发明专利4项);主持制定国际指南1部、国内指南1部、国际标准1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
针对脊髓损伤,开展全国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填补我国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构建脊髓损伤微环境分子病理数据库和精准神经诊断新范式,降低误诊、漏诊率40%;建立涵盖诊断、治疗和康复在内的整个围术期管理体系,使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降低22.38%、13.35%,显著提高我国脊柱脊髓损伤诊疗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针对腰骶神经根病,建立腰骶神经根病理解剖数据库,创建腰骶神经根病分子病理数据库和腰骶神经根病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微创手术体系的腰骶神经根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及标准化诊疗。获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