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重要学术论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1000万元),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报道。曾获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奖。担任卓越期刊BMEMat和InterdisciplinaryMedicine编委。
韩琳教授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点安排课题,使得机械、计算机、石油等各专业的学生都能施展所长,共培养学生40人,教授课程共6门。2022、2023年份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育人标兵”称号、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提名奖”,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成果奖”(3人次)及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金奖。
二、主要事迹
在科学研究方面,胸怀家国,从基础物理走向交叉学科前沿
韩琳教授是一位执着的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她200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并以专业第一保送至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201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后,研发用于单细胞生物信息分析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发明了高通量单细胞印刷技术,突破了传统生物医学在单细胞水平生物信息获取与检测分析的瓶颈,推进了相关产品在CAR-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2016年回山东大学任教。回国初期,为了快速开展科研工作,曾花自己积蓄的3万多美金购置试剂和检测系统配件,也曾试图用购房的钱购置检测设备。为了把先进的技术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她毅然决然回到母校,不畏艰辛,多年如一日地在科研的道路上辛勤耕作。她针对生命健康领域对应用型生物芯片的迫切需求,围绕生物信息(核酸、蛋白、外泌体、单细胞)传感,进行从传感材料到传感器件与芯片、传感芯片与系统应用的全链条研究,首次开发了同时具有高灵敏、高通量、高可靠性的核酸、蛋白、单细胞等快速检测的微条形阵列生物传感芯片。针对应用型生物芯片目前无法实现多种性能同时兼顾的瓶颈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攻关:(1)生物传感材料的电子传输机制、分子固载效率和转导增强机制研究,发展了固相-生物分子大面积均匀自组装的微条形阵列生物芯片基底,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在生物芯片上游基底原材料的空白;(2)生物传感器件与芯片的光、电传感机制研究,阐释了生物分子与新型传感材料器件的光、电转导机制,实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酸、蛋白、外泌体、单细胞等微条形阵列传感芯片;(3)生物芯片检测与分系统的应用研究,集成了传感材料能量转移与平面荧光扫描模式,实现了同时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可靠性的快速检测生物芯片系统,并在重大疾病标志物筛查、治疗细胞精准评估等领域进行了应用。
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ACS Nano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了1项1000万现金的技术转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其中1项2021年结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曾获青岛市拔尖人才、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奖、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担任卓越期刊BMEMat和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编委,担任生物标志物与人工智能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济南市微纳传感芯片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师德师风方面,润物耕心,传道授业严师慈母
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在培养学生方面,韩琳教授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点安排课题,使得机械、计算机、石油等各专业的学生都能施展所长;她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在小事中积累学生的成就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她会和刚进入课题组的学生一起做实验,主动拉近师生距离,不出差时每天都会到实验室答疑解惑,主动发现学生需求;她温暖而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主动找自己沟通交流,并提供力所及的帮助。在实验室建设完毕,培养学生头两年的艰难时间里,韩琳曾生病输液也坚持中午返回实验室带领学生做实验,也曾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在学校办公,两年间不曾有过片刻的松懈,实验室在她的辛苦运行下步入正轨。韩琳教授矢志创新,刻苦勤奋、以身作则,在学生培养上认真负责、关爱备至,在生活上作风端正、积极向上,而且在为人处事上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她培养研究生40余名,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近20名,其中获得校长奖学金2人次,国家奖学金6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3次,研究生优秀成果奖3人次。3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被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南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3名本科生分别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作为核心人员完成“面向现代医疗的生物微电子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在教书育人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品德价值塑造为先
韩琳教授理想信念坚定,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学生培养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把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爱国情怀和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培养和成长的重要环节。探索形成了思政与科研并举的育人模式。恪守师德师风,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获得山东大学“育人标兵”和“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响应国家对生命健康领域交叉型青年人才和关键电子材料器件青年人才的重大需求,培养40余名医工交叉和先进材料器件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名研究生分别投入相关领域工作。比如,王春华博士毕业后加入了一家新兴的生物芯片企业工作,开发的生物芯片产品在两年内使公司增值5700万元,而且被齐鲁医院和其他公司快速应用,在生命健康领域每年具有几十亿级的应用市场,不仅促进了山东大学与当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而且为山东省的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新力量,转化成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报道。
扎根基础课教学,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师,候选人深知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始终把本科生基础课教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五年累计授课761学时,选课学生数达395人。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 “项目式教学”新方法,促进本专业课程交叉融合;提出开放性的考核模式,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出发,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参与课程规划、内容确定、大纲撰写、案例选择、教材编写、讲稿制作等工作,将最新的国际学术进展、行业前沿知识及时写入教材教案,已编写教材1部,正在编写2部。为了响应国家发展交叉学科的重要需求,开设了《生物微电子导论》、《创新设计I》和《创新设计II》等本科生医工交叉创新课程和《健康护航产品创新创业》、《电子信息工程前沿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实践应用型创新课程,相关的教材正在编写中。已经编写的《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理论与技术》教材,被作为大学生理学院的本科生教材使用。积极参与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作为核心成员获批的“面向现代医疗的生物微电子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圆满通过结题验收。
坚持德才兼备,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脖子关键技术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针对国家的这一迫切需求,她积极开拓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方面通过开设国家重点和急需发展领域的相关人才培养课程,另一方面设计前沿的应用型研究课题,对一系列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性研究,注重产学研式的培养。比如,根据国家对健康医疗方面的重大发展战略,与相关领域企业密切结合,共同培养适应国家新阶段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硕博生,解决我国生命健康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她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促进了研发的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快速地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为技术的产业化和企业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输送奠定基础。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见成效:作为博士生导师,候选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交叉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全过程和质量管理、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候选人的研究领域为多学科交叉的生物芯片与检测系统研究开发,是生命健康朝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通过联合企业,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解决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激励学生用于探索,追求卓越。跟济南磐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培养工程硕士7名,为公司输送毕业博士生1名,现任济南磐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