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王芬,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东部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研究,曾主持即墨北阡、章丘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其中焦家遗址考古工作被誉为“海岱地区近5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荣获“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质量奖”。该考古成果于2018年7-9月,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的特展,这是国博与高校首次合作的展览,在业界产生热烈反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团队项目等7项。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个人事迹】
长期从事中国东部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研究,曾主持即墨北阡、章丘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焦家遗址的考古工作被誉为“海岱地区近5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荣获“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质量奖”等业内重量级奖项,并连续两个年度获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和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该考古成果于2018年7-9月,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的特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团队项目1项。
自1995年进入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学习以来,王芬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她思想上求进、教学上求实、科研上求前、师生关系上求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一、思想求进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芬同志信念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她感到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自己日常工作中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王芬勤于思考,严格要求自己,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工作作风。在王芬看来,教育工作的“初心”,是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的坦诚笃定之初心,是踏上三尺讲台写下职业理想时的真诚质朴之心,是埋首科研清贫自乐仍坚守的不弃之初心。这份初心让她不忘教师之使命,往大处说,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筑梦人的伟大使命;从小处说,教师是每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人,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促使她时刻也不懈怠。在工作中,王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她认为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任,就是做到职业要求的“本份”,也是为无数个家庭负责任,更是为现代化人才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要更好地行使“教书育人”使命,就要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学习上,王芬坚持学无止境的信念,践行“立身以立学为先”的理念,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学习,补齐短板,不断给自己思想上补钙、学习上加压,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好实践抓住实践,重于求实、坚持创新、勇于担当。始终保持教师的活力,正确审视教师身份,以宽阔的视野谋划教育工作,以真实的知识答疑解惑,真正做到以“担”字当头,以“创”字领头,以“责”字贯穿始终。
二、教学求实
从2006年留校任教以来,王芬除了承担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外,还先后8个学期带队进行野外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工作。野外工作艰苦异常,王芬克服种种困难,高质量完成发掘工作,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2012年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共同参与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中,在王芬的带领下,山东大学考古队发扬顽强工作的作风,以高质量、尖技术的工作业绩得到业界认可,该项工作获2015年全国田野考古奖。
王芬还负责了山东大学青岛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2007-2013年中共有4个年度在青岛北阡遗址带领学生进行田野实习发掘。在发掘中,采用实践多学科合作的理念,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得到国内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从事这个项目的团队老师,也以此为重要内容,斩获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6-2017年,配合2013、2014级考古专业和文博专业的考古实习课程,王芬带队发掘焦家遗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考古学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一个教研项目的价值所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评估:一是学生是否从中得到最为系统和科学的知识;二是资料本身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取得和分析材料的方法论体系是否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焦家遗址发掘工作很好地体现了这三方面,虽然只有2年工作,该项工作被誉为“海岱地区近5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荣获“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质量奖”等国家级的重量级奖项,并连续两个年度获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和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焦家遗址的考古成果于2018年,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礼出东方——焦家“特展。
作为山东大学重大教学成果,2009年山东大学获得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考古学概论》教材的编写项目,王芬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学术秘书,承担了大量写作和联络工作。在教学中她授课方法新颖,抓住学术前沿问题,注重课堂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她所讲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古代玉器》等课程,在多次的学生课堂评价中均居于前列,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先后五次获得山东大学青年讲课比赛优秀奖和山东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三、科研求前
王芬长期致力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在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方面用力尤甚。考古学科是山东大学人文学科中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新石器时代考古也是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针对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在全国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近20年来的中外合作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聚落考古研究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王芬自本科学习阶段起,就全程参与了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与耶鲁大学合作两城镇——鲁东南地区考古学教研项目,这个项目经过系统规划、工作时间跨度大。2016年10月,共300万文字、1500多图版的大型考古报告《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出版,这是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经典合作项目,王芬承担了数量庞大的器物绘图、主要发掘区的报告编写等基础工作。源自长期从事这个项目,结合自身的学习研究,她给自己设定了“既具有扎实的传统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研究功底,又立足于考古学科的学术前沿,走聚落考古、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道路”的学术目标。
早在求学时代,王芬的一些研究成果就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2006年,4万多字长文《王因墓地分析》刊发于考古学顶级刊物《考古学报》,在学界产生积极影响。近些年,在扎实的传统考古学工作外,她还积极吸取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在工作中加强对外交流,和美国耶鲁大学、德国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工作合作关系。并和材料学院、化学院等院系教师合作,在体现文理融合的陶器考古领域做出出色成绩。近几年出版和参与编写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和论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前,王芬的研究团队已经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积累积淀,形成了“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体系。目前,团队由十余位左右的老师构成,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依托山东大学国家级实验考古教学示范中心、111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山东省“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国内首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等高层次教研平台,该研究团队曾立项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海岱地区4000-1500BC的经济与社会”,并获得滚动资助。目前,经过日照两城镇、即墨北阡和章丘焦家等系统工作的锤炼,已经形成队伍稳定、实验室基础雄厚的考古学研究团队。
截至目前,王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团队项目1项。2012年,上海大学知名学者谢维扬先生主持的“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王芬作为唯一校外特邀青年学者参与其中,是这些年扎实的工作业绩带来的积极学术影响的表现。
得益于紧跟学术前沿和扎实积累,2016年王芬获中国考古学会颁发的全国考古专业青年学者“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金爵奖于2016年首次设立,奖励对象是10名全国优秀的青年考古学者,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仅其1人入围。同年获第十届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新秀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于2007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不超过5名,表彰奖励对山东省社会科学领域学科新秀(39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这两个重量级奖项的获得,是对她前期工作的充分肯定。
四、师生求真
考古学科实践性强,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古实践,因此有大量时间和学生日夜相随、一起度过。考古工作场所往往是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地,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对学生而言,既要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实战训练,还要克服来到陌生环境的种种困难,这段经历可以用“浓墨重彩的一笔”来形容。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件事情,应该说,“赤子之心”在这里是极其需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王芬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做到了严慈并济、教学相长也体现出其“率真”的一面。“严”是在学业上不仅仅是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工地上她总是早早到发掘现场,对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单元进行细致思考和指导,晚上她又是很晚休息,思考着如何把工作不断推进和完善。在这方面,她是极其严格的,学生难免会有“惧怕”情绪,但是往往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学生们收获满满,学生在不断的努力和求进中油然而生的满意感和成就感,会让他们知道这份严格的真正价值所在。“慈”是在生活和思想上关心学生,与学生用心交流、成为朋友的过程。野外工作既要面临吃、穿、住、行、病等很琐碎但又是极其重要的基本问题,又要随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动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鼓励和引导学生,这可能是无数次烈日或风雨中的始终陪伴,也可能是很多次深夜里细致入微的坦诚交谈。应该说,考古学专业的师生这种在日日夜夜、一日三餐、野外作业中结成的“亦师亦友”的、如在战斗中形成的深厚情谊,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多年来,她的学生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学生毕业之前在校园里与她总也恋恋不舍、总也难以结束的合照,便是记录师生在一起的昨日、今天和明天。
“学生和团队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考古教学和研究的路上,如王芬一样的很多老师,都发出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