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孙雪霄,文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论文曾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独立整理出版古籍5部,参与教育部“神韵诗研究”课程建设,该课程获“国家精品慕课”。荣获山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所教授的学生包括硕士生、本科生、来华语言进修留学生、来华医学专业预科生等,年均承担课时量约380课时,学生国籍涵盖70多个国家/地区。
【个人事迹】
在思想方面:孙雪霄老师作为教师党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和师风师德培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并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高校教师“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等重要讲话,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师德师风的涵养与提升。2018-2019参与教育部网培中心“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网络课程”项目,承担“传统文化与经典教育思想涵养师德师风”版块课程建设,将自身对传统典籍中对“师德师风”的经典著述的理解和诠释,通过网络课程教学的形式影响更多高校教师。2018参加山东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获三等奖。
在教学方面:孙雪霄老师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所教授的学生包括硕士生、本科生、来华语言进修留学生、来华医学专业预科生等,年均承担课时量约380课时,据粗略统计有70多个国家/地区,可谓桃李“满天下”。她倾心于教学事业,将讲台作为桃花源,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只要站上讲台就会精神饱满,在中国学生眼中是一位“会发光”的老师。她熟悉每个学生,课堂形式丰富,富于变化,充满激情,能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在留学生眼中是一位可以“灵活换挡”的老师。面向国际学生的课程能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兼顾中国时政要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培养新一代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怀。
孙雪霄老师在业务上不满足现状,不默守陈规,善于主动学习,提升信息素养,能够使用教育新技术、新方法改革传统课程。在课程中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与“出题优”、“雨课堂”、“思维导图”等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学生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孙雪霄老师通过国际教育学院的平台上通过教育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2012至今每学期教学评估成绩优秀,荣获多项教学奖励:2018年荣获山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山东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山东大学教学能手。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神韵诗学”建设。2019启动“中古文学二十讲”在线慕课建设。
在学术成果方面:独立整理出版古籍《鹤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馀画谱》(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整理出版《嘉靖松江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中华文史论丛》《清华大学学报》《河北学刊》《红楼梦学刊》《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顾炎武北游不归原因再探》《论杜甫的歌》《以赋为词:柳永的市井之“俗”》《<红楼梦>与杜诗》《论辛弃疾词的曲折含蕴美》《二十世纪顾炎武诗文研究评述》等学术论文,论文曾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作为副主编编辑、出版中国文化普及教材《中国文化读本》(全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