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者风范 > 教师风采 > 正文

红土地上奏响扶贫攻坚乐章——记山东大学挂职确山县副县长王衍章

发布日期:2016-10-31 点击次数: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是山东大学一直秉承的办学宗旨;担承社会责任,服务地方发展一直是山东大学的责任和义务。自20141月挂职确山县副县长以来,王衍章始终牢记学校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确山县县情和山东大学校情,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帮助确山县贫困户、贫困人口加快脱贫步伐。山东大学也分别被河南省和驻马店市评为“中央国家机关驻豫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王衍章本人也获得了“全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按照当初的规定,今年1月王衍章两年挂职期满,可以喘口气回家了。但确山县领导和群众对他深情挽留,因为在他们看来,王衍章已是名副其实的确山人了,他们舍不得让他走。

牢记使命脚步下沉调查研究摸实情

挂职伊始,王衍章就对确山县这片红色土地充满了好感。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把精力用在了调查研究上。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王衍章协调学校与确山县制订并签订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议,明确着力点,全力支持定点扶贫工作。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听了王衍章的情况汇报后,对做好确山县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山东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双方之间对接的桥梁,王衍章每次回学校都主动向主要领导汇报定点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沟通交流,山东大学和确山县建立了例会和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山东大学每年不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学习传达国家有关扶贫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并及时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2013年、2014年、2015年,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军、总会计师曹升元和校长张荣分别到确山县调研指导定点扶贫工作;2014年、2015年,确山县委书记、县长两次带队到山东大学商讨扶贫工作,双方联系务实紧密。

无私奉献真情帮扶俯下身子办实事

两年多来,王衍章协调学校组织了3批次专家和工作队为确山县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进行规划指导,同时设立50万元科技扶贫项目专项基金,以立项的形式服务确山县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目前,首批5个科技扶贫项目已结出硕果,第二批5个项目正在筹备中。

如何发挥高校智力密集的优势帮助地方经济发展,是王衍章一直思考的课题。2014年以来,山东大学对确山县检察院150余名干部进行了专业培训;每年邀请10余名高中生到山东大学参加“高校科技夏令营”活动。2015年,山东大学捐款10万元对确山县品学兼优的50名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国家扶贫日期间,王衍章协调组织校办产业捐助30万元、教职工捐款50万元,用于确山老臧庄小学校舍改造,并计划以后每年国家扶贫日期间向全校师生发倡议书,营造山东大学与社会共同扶贫的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促进老臧庄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王衍章建议学校派精干力量充实到该社区班子。去年9月,山东大学选派马勇到确山老臧庄社区挂职第一书记,通过抓班子、抓落实、抓宣传、敢创新四措并举,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2015年年终评比中,老臧庄社区党支部被确山县推荐为“省级优秀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秸秆禁烧、107国道拆迁等工作,圆满完成涉及272.41亩农田的征地工作。利用山东大学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定点扶贫工作,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积极协调相关企业为老臧庄学校捐资近20万元,为学校建设“助力天使爱心小屋”,为全体学生每人制作一套校服,为幼儿园教室安装柜式空调4台,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金。

2014年,王衍章组织3批次确山县人员到淄博市高新区、济南市商河县等进行考察招商,取得了良好成效。

持续深入常抓不懈注重提升强推进

王衍章认为,开展扶贫工作就像打铁,要趁热、还要有持续性。

为继续抓好确山县的定点帮扶工作,王衍章不懈努力,推进援建确山县老臧庄小学,总投资额400万元,目前已筹集资金70万元,学校即将开工建设,2016~2020年将继续组织捐资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筹备捐资助学活动,再次对确山县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并扩大资助范围;今年选派3~5名优秀在职研究生或本科生到确山县支教,并将此项活动常态化;继续接收确山县优秀教师到山东大学学习、进修。

作为挂职扶贫干部,他既是学校的定点帮扶排头兵,也是当地扶贫工作的责任人。在确山县期间,王衍章主要分管扶贫工作。三年来,确山县顺利迎接了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确山县历年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及绩效考评工作,受到了检查考核组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驻马店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面完成了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4年至2020年)和贫困县、79个贫困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2014年至2020年脱贫规划。

对于两年多来为确山县作出的贡献,王衍章表现得很低调。他说,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强有力支持的结果,是确山县各级干部和全县群众积极配合的结果。